習特會之後的情況 文:寒柏

「習特會」後,中美兩國終於決定重啟貿易談判。美國同意不再向餘下超過3,250億的中國貨品加徵新關稅,並答允繼續供貨給華為。美國雖然還未撤銷所有關稅,但已發放出非常清晰的訊息,就是不會再步步進逼,而是重回談判桌上。畢竟,中國在過去一年多的「極限施壓」當中,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都沒有出什麼亂子,能堅守底線,美國如果仍堅持己見,就只有在貿易問題上向中國全面開戰,弄得一個兩敗俱傷的地步。那麼,美國何不透過談判,先拿好處,再圖後計?

為何,反對派媒體及時評人經常期望那「中國跪低」的畫面沒有出現?為什麼貿易戰引起「中國內部權鬥」的情況,亦從來不存在?說穿了,港媒一直對英美媒體「奉若神明」,視為權威;以為看完了英美媒體的報道及評論,就知道了真相。他們忽略了事實之本質,雖然傳媒會堅持操守,但報道國家層面之事,媒體亦要「歸隊」,充當為「國家宣傳機器」,中外亦是如此這般。就算有英美時評人相對客觀,但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總會有主觀成份。而且,一些對本身國家不利的評論,就算刊登了,也不一定會受到傳統媒體的追捧。外國的老百姓,儘管不敢盡信網上媒體,但亦一直質疑傳統媒體的客觀性,就只有港媒如此一直崇拜英美媒體!

想深一層,美國策動貿易戰的本質,是為了透過重新洽談貿易條款而取得更多好處,並企圖遏止其他國家的崛起。其實不只中國,還有歐盟。牽涉的國家尚有至少加拿大和墨西哥。純以貿易層面來說,中美兩國,到底那一個國家,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其實,有三大因素,使中國不可能在貿易議題上輸掉。

其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高達5,230億美元,佔比極重,且涉及各行各業,由低端產品至高端科技的產品都有。中國產品能夠分到這一杯羹,是競爭能力夠強,質優而價錢合理。人民幣不斷升值十多年,中國貨已早非昔日一味靠便宜。在過去一年的實況,我們可見,就算加關稅,美國商人仍不得不從中國進口,甚至要先付關稅,美國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關稅由消費者及中國商人承受的預估,基本上是落空的。實況是,縱然長遠來說,中國商人要肩負部分關稅,也是由美國商人承受為主,消費者又承受一些,至少是「三分天下」,不可能完全由中國商人負擔。美國會有什麼情況?要麼就是商人的利潤下降,要麼就是增加通脹,都對其國內經濟大大不利。

港媒及時評人一直以為美國可以改到其他地方採購。可是,一年已過去了,美國從那裡採購呢?以常理計,更換主要的供應商絕非易事。因為中國貨不是靠便宜,而是質素和量兩方面都有保證。美國商人要撤換供應商,也非一朝一夕,亦不可能不用成本。

其二、另外一方面,中國向美國採購的主要還是農產品及石油。這些大宗商品涉及的加工部分,其實並不複雜。最終要撤換的話,相對比美國換掉中國的工業產品及消費品容易得多。中國北方仍可從新重植大豆,亦可以從墨西哥及俄羅斯等國家購買。儘管中國依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把美國農產品及石油供應商換掉,但以中長遠來說,仍是可行的。

而且,只要中國重新着重本地農產品的生產,甚至乎可以在非洲等地設立生產線,並向俄國等國家購買大宗商品,可改以本國貨幣或歐羅結算,亦可大大減低使用美元的需要。簡單來說,罷買美國大宗商品的一體兩面,就是「去美元化」。美國,又豈能承受此種打擊?

其三、中國的外匯市場仍未開放,對「走資」的監管亦十分嚴密。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政府仍是全面操控人民幣匯價。若美國繼續增加關稅,中國政府仍可以貶值來抵銷成本上漲。有人認為,中國要人民幣國際化,便不會行貶值路線。但想深一層,那一種國際貨幣沒有貶值過?貨幣政策的本質,就是要確保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及競爭力。只要貶值對中國有利,中國政府又豈會真的抗拒貶值?正如百貨公司一樣會大減價,這並不會破壞形象,儘管毛利率會下降,但市場佔比及銷售增加,盈利亦可能增加。重點是,中國在匯率上仍有主導權。除非美國能以實體戰爭來逼迫中國政府,否則,面對一個相對封閉的外匯市場,美國還有什麼法子可阻止人民幣貶值?

簡單來說,中國貨回佔比重,種類多,不是一味靠便宜。而且,中國仍可主導匯率,可以透過貶值來一定程度上抵銷關稅的影響。美國單純在貿易戰上,又如何可以逼迫中國政府呢?美國策動貿易戰,是希望製造中國政局及金融體系之不穩。若貿易戰的負面影響開始波及美國本土,理應會停手。

當然,美國如果無法在貿易戰上壓倒中國,將來就肯定會在政治、金融及貨幣方面入手,甚至乎會以實體戰爭進逼。香港作為一個資金自由港,情況亦會越來越危險。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