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認真看待學生精神壓力及自殺問題 文:鄧家豪

學生自殺及企圖自殺個案上升

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中心)統計,今年8至10月有22宗18歲以下或大專生企圖自殺個案,是同期數據的兩倍。中心呼籲各界多關心年輕人精神健康,建議學校多給予學生「喘息空間」,不要只跟學生談學業相關的問題。有立法會議員質疑當局關懷學生精神健康的措施是否有效,也有立法會議員詢問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能否「限功課時數」。

越來越多學生輕生或企圖自殺,不單是教育界,而是整個社會都需要關注的問題。生命可貴,我們應該以嚴謹的態度了解為甚麼學生輕生個案增加,小心找出解決方案,要治標,更加要治本。

蔡若蓮
蔡若蓮

先論「治標」

當「壓力」和「學生」兩個詞語連結起來,不少人就會聯想到「功課」、「測驗」和「考試」。「功課多,學生好大壓力」,然後總有人提出減少功課和考測,幫學生「減壓」。筆者對於這種「顯而易見」的邏輯,總是抱着懷疑態度。筆者懷疑減少功課與測考對減壓的成效,擔心減少功課和測考隨時連「治標」也做不到。歸根結柢,我們要認真分析學生或大專生輕生者增加,究竟原因何在?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7月發布2022年香港自殺死亡數據,每10萬人有約14人自殺身亡,人數和比率達15年(2007年起計)來新高,可見整個香港的自殺率也成上升趨勢。自殺成因非常多,「生活壓力」是非常籠統的說法。若把「自殺率上升」和時間連結,是否能從另一角度找出「元兇」?2007年開始,正是大量社交媒體開始如雨後春筍湧現的年代,也是智能手機全面進駐人類生活之時。

壓力的根源值得探討

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難以分割的一部分,對社會貢獻毋須多言。然而,究竟現代人是否已經有足夠心力去承受「無時無刻」使用智能手機和接收社交媒體資訊?多項研究已證明濫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影響精神健康,甚至是市民大眾精神緊張甚至罹患抑鬱的原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表報告指智能手機影響兒童學習,建議監管規範。

過度頻繁的社交、氾濫的網絡「情緒」和資訊都可能成為學生壓力的來源。每日被手機訊息疲勞轟炸,為社交媒體的言論操心,被其實與自己無密切關係的「消息」牽動情緒,正是現代人的寫照。年輕人心智正在成長,人生經驗較少,精神在浩瀚的網絡世界不知不覺被虛耗,壓力爆表,不可不察。

正向教育 固本培元

面對學生自殺問題時,我們要以育人為本。培養學生擁有強大的心靈,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他們面對壓力時能駕輕就熟。當整個社會人人都以「外求」的方法解決內在問題,妄求以折衝方法滿足心靈需求,終不得要領。筆者期望社會各界認真推動正向教育,令下一代有樂觀積極,自強不息的內心,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依然有自己一片開朗的天空,活得自在安樂。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