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保險欲索償 健康檢查想出事? 文:寒柏

無論是去年的「自願性全民檢測」或現在的「封區檢測」,港府專家和坊間都非常重視一個數據:「檢測陽性率」。如果檢測了1,000人,最終只找到1名患者,「檢測陽性率」就是0.1%。當比率稍為高的時候,專家便會說行動成功。但如果連1名確診者也找不到呢?則無論是專家或坊間都會批評這場檢測是效率太低,勞民傷財!

作為金融從業員,筆者想簡單的對這個「成本效益」之課題說幾句:

▪當你買保險時,到底你是希望有機會獲得索償,還是不索償?如你購買「危疾保」,大概你不會真的希望自己身患重疾罷?當你買「火險」,你也不希望有火災罷?那麼,你們購買保險後「大吉大利」,不用索償的時候,會否覺得購買保險的「效率太低」或「勞民傷財」?

▪港人向來對「成本效益」非常介意,但大家似乎誤把「檢測」當為「投資」或「買股票」,找到多少個患者則有如「回報」。然後,大部份人就直觀上認為確診數字夠高就等同「效率高」。但想深一層,「投資」要講「成本效益」和「回報」,但「檢測」卻是「買保險」,真正的回報是「身體健康」和「龍馬精神」!能夠成功「清零」才算是「最有效的方法」,而非本末倒置的強調什麼「檢測陽性率」。

▪購買保險是需要成本的。早前有人提出仿效大陸多次成功落實的「強制全民檢測」,大家都認為不可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港人認為「保費」太貴了。現在港府退而求其次的進行「封區檢測」,就等同購買一份「保費低廉的保險」。但當大家發現「賠償額」不夠高,又走出來大肆批評。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港人不會不明白當中的道理。「封區檢測」是一份「保費低廉的保單」,效果自然比不上「強制全民檢測」了。而且,「保險覆蓋範圍」太小,只做三兩次當然無法「清零」。所以,我們又要考慮一下,每次「封區檢測」的「保費」無疑是低很多,但卻要不斷做,直至「清零」為止。聰明的港人,不會不明白「小數怕長計」的道理。不妨再想清楚,「強制全民檢測」的「保費」是否真的太貴?為何大陸各大城市都付得起,偏偏香港不行?

▪很多人又對「封區檢測」作出投訴,每每最終只有十多名患者被找出來,又封來做什麼?打個比喻,有港人需要在一年間不斷「出差」。他有兩個「保險計劃」,一個是「全保計劃」,但要先交付全年「保費」,即等同「強制全民檢測」。另一個是「按次交付保費的計劃」,即類近「封區檢測」。港人選擇「保費」低的一份「保險」,但每當港人出差後平安回港 ,便反過來抱怨根本不應該買保險!港人苛求港府要「一擊必中」。即有如10次出差,卻只有1次買保險,還要「買中」那次出事!

總的來說,我們不宜太重視這個「檢測陽性率」。英美兩國的「檢測陽性率」都是非常高的,難道代表他們做得好?大陸很多次「全民檢測」或「封區檢測」的「檢測陽性率」都非常低,莫非香港專家認為大陸的抗疫效率比不上英美?如果目標設定也是全錯,還學人家計什麼數?講什麼效率?

此外,我們更可以簡單直接的把「封區檢測」比作「全身檢查」。難道你做「全身檢查」後發現自己身體健康,便走去罵醫生?莫非要身體出毛病才划算?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