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印度真是中國的對手嗎? 文:悠 然

在2018年前,中美經濟還是「夫妻論」——即中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甚至有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豪言壯語。不過自2018年貿易戰至今,中美經濟之爭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況。2018—2019年,美國發動攻擊,中國草木皆兵,那時候的「投降論」,批判「厲害了,我的國」甚囂塵上。但當中國捱過最初的攻擊站穩陣腳後,2020-2021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時,中國卻是全球僅有的正增長大型經濟體,那時候國內看衰美國的大有人在,彷彿美國離崩潰只是咫尺之間。

不過,自今年以來,中國嚴控疫情犧牲消費經濟,美國趁着俄烏衝突、加息等,收割了歐日諸國,中國也左支右絀,疲於奔命。美國更借機加速把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和南亞,試圖替代中國,如從數字看,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佔美國出口比到17%,四年下來只增了約1%。印度佔比是2.7%,四年增速60%;上升得最快的是越南,佔比是4.0%,增加了170%!由此可見,因爲美國發動了貿易戰和經濟脫鉤,原來只在中國的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

不過,這已足夠使美國人士氣大振、國人信心大減。最近,拜登發布了一條推特提到:根據獨立專家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可能超過中國,這是自1976年以來從未發生的情況(1976年的時候,美國的GDP增速是5.39%,中國的GDP增速是-1.57%)。而我看內地的評論,近半年來也非常悲觀,如說中國人口負增長、與西方脫鉤,「中國增長也就基本結束了」云云。

當年美國取英國而代之,也要經歷五十多年,還包括一次大蕭條和兩次大戰,方能登頂。中國和美國之爭,我抱着的是長期、曲折和艱辛的準備,何況中國復興是和整個西方文明搏鬥,難關將更多,曲折將更甚。

我近日看印度youtuber製作的「中國是如何從貧困到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中國增長案例研究」,解釋中國為何會成功,他分為兩個部分:改革開放前和後。改革開放前,中國一文不值,只是一個大型農業國,但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主要原因是引入外國公司。

把中國高速增長歸功於外國給中國從低附加值、簡單組裝做起的機會,不僅是印度youtuber的高見,相同的看法在香港、甚至海外華人都大有市場。

他們是完全不知道早在60年代中國就已經能夠造出兩彈一星了,更不知道到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已經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雖然技術和西方發達國家有20年的差距,但至少體系是完整的,如火電設備,中國已能造30萬千瓦機組,同時期國外最先進是60萬千瓦,有距離,但起碼中國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中國從國外引進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民間自發,形成了沿海的大進大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是印度youtuber的高見。一是國家主導的,引進的都是高附加值、產業鏈頂端的技術, 包括鋼鐵、化工、機械、電子、汽車、造船、航空等,這是連現在東南亞、南亞都引進不了的技術,中國在80年已有足夠的能力和遠見引進。

今天的中國能夠成爲世界工廠,不只是富士康等的簡單組裝,還有每年幾千萬載重噸的船舶製造、1.5億千瓦的發電機組、2600萬輛汽車、10億噸粗鋼、3600億片集成電路……東南亞、南亞如想取代中國,需要先引進上百個重點項目,組織起產業鏈,然後再花70年時間去培育整條產業鏈。

他們可以嗎?

我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 「你方唱罷,我登場」,明年歐美整體衰退,又將輪到中國經濟雄起來。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