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提出其環保概念 不要讓垃圾徵費本末倒置 文:劉 信

垃圾徵費延遲已成定局,在8月1日垃圾徵費真正落實之前,除了像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每日都努力,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態度去作推動講解」外,還有什麼可以挽救市民對垃圾徵費,以至特區政府在今次解說危機中產生的負面印象呢?

一般而言,最簡單讓公關災難過去的方法,就是不提事件,讓事情降溫,慢慢被其他新聞焦點所取代,始終香港新聞來得快去得快,只要不加新燃料,基本上大部分新聞都很快就會過去。

不過,該做法對環保署、對垃圾徵費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政策不再延遲的話,本年度8月1日就正式實行。政府有持續頻繁解說的需要。這樣下來,政府要持續解說,又要扳回民心,筆者反而建議政府應考慮除解說外,亦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即使未能即使處理民眾疑惑,也可以讓民眾有心理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己的疑慮會被紓緩,挽回政府在這輪解說失效中的民心喪失。

筆者認為環保署可以從綠在區區的規劃中入手。

從現時政府的解說及配套規模來說,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政府無法說服民眾,垃圾徵費是一個如何改變香港廢物版圖的一項政策,說是完全改變了香港垃圾及回收系列的運作也不為過。假如有任何一個市民認為垃圾徵費實施後,與過去的垃圾回收差不多,也是香港政府解說及政策實施的不足。

當垃圾徵費實施後,可以想像,香港垃圾回收率會大幅回升,因大量垃圾可以用免費的方法,交予綠在區區進行回收。這樣下來,即使民眾本身環保意識不足,但在財政誘因下,也會開始進行垃圾分類。

既然預知綠在區區在垃圾徵費實施後使用率大增後,那麼現時香港綠在區區的狀況如何呢?

根據政府網站顯示,現時「綠在區區」有超過210個公共收集點,以香港人口約700萬人來計算,即平均每個公共收集點需要服務約33000名香港市民。這個比例,說是嚴重不足夠也不是,但回想綠在區區已經出現大量市民投訴,到細看面向33000名香港市民的公共收集點就會發現,綠在區區的配套大有改善空間。

政府網站顯示,210個公共收集點中,包含超過130個流動回收點,每個回收點每週運作兩小時。這樣一來,就突顯了香港回收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了,而且這些回收點幾乎與香港普遍市民的工作時間重疊。

從綠在區區入手,筆者認為是政府給出良好回收藍圖的好機會。例如環保署可以公布未來幾年內,會如何擴大在綠在區區上的投資,讓綠在區區成為市民另一個棄置垃圾的重要渠道。這類型的渠道必須是方便及配合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以至在短期應變措施的確有設立回收流動點的需要,但這些流動回能否更多設於週六、日的時間,或民眾上班前下班後的時間呢?

現時綠在區區並不由環保署統一營運,乃外判至其他服務商協助,服務商本就有垃圾回收量的目標。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服務商在回收流動點的設置上有更大財政誘因,筆者相信是有的,即使是簡單粗暴地加大垃圾回收量的目標。

在僅有的半年時間中,筆者建議環保署一邊進行解說的同時,一邊應向市民講述擴大綠在區區的計劃。讓市民得悉,政府推行垃圾徵費與政府收入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是如何讓香港進入更環保的一步。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