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對惡劣天氣機制過時需全面檢討 文:吳桐山

彭博日前引述消息指出,由港交所、證監會、金管局及本地金融機構組成的工作小組,數周內將就本港於惡劣天氣下維持開市的安排向政府遞交方案。其實,香港很多舊有的機制都已過時,惡劣天氣不該停而停的,何止於股市呢?根本應該全面檢討整個應對惡劣天氣的機制。

10月8日這個秋颱風「小犬」,香港掛出九號風球,不僅巴士全部停駛,連港鐵的露天段都全部關閉,令很多市民和遊客突然之間滯留在外回不了家。筆者也是其中之一。由於的士多數停駛,大批市民和旅客凌晨滯留機場的士站大排長龍。對於外地來港的旅客而言,這肯定是非常差劣的一次外遊印象。

專家說,掛高風球是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大家不要出門。但從我切身感受而言,對於不得不在外面工作的人而言,你如此突然停駛,絕對是增加而不是減少風險。好多人滯留港鐵站或流落街頭,沒有交通工具回家,也極難找到的士(即使不介意高價)。香港如此安排絕對是增加大家的風險。

因為惡劣天氣而停市,香港股市是獨步全球,主要市場都不會因為惡劣天氣而停市。香港一年內停市的次數,應該比其他所有主要市場加起來都要多。同樣的,周邊同樣要承受颱風的城市,其實並沒有如香港這樣因為打風而停止交通的。廣東省的颱風預警信號分為白、藍、黃、橙、紅多種,但即使是紅色颱風預警,市面交通都不會大面積停擺。我在深圳市生活多年,從未試過會因為沒有交通工具不能回家,但香港卻會一年發生幾次。

從風險角度而言,打颱風真的會對這些交通工具帶來很大風險?軌道交通其實抵禦風雨能力很強,即使是道路交通,適當降低車速,基本也是安全的。深圳沒有在颱風下停駛,難道就會吹翻車?也不會。但內地一般是在惡劣天氣下降低道路的限速,從而降低風險,但不是一刀切停止。

作為一個城市,尤其是自詡國際大都市而言,我們的措施必須要與其他地方相若,而不能太落後於人。惡劣天氣下的風險有兩種,一種是繼續運作的風險,但另一種是停止運作的風險。因為停止運作之後,會對滯留在外的人帶來更大的風險。這兩個風險哪個大哪個小,是需要平衡的。從近年香港一些應對惡劣天氣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後者的風險逐漸大於前者。

隨著技術應對能力的提升,風險應該被比較科學地處理。例如以前市場交易依賴人手,惡劣天氣就要停市。但現在都是互聯網自動對盤,其他市場早就不用停。同樣的,現在天氣預測、應急處理能力提升了。遇到惡劣天氣,是不是要一刀切全部交通工具停擺呢?單從風險角度衡量是不必要的。香港現在面對的問題,主要是路徑依賴——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要改變要面對很多反對聲音,要改變這麼多人的思維習慣、做事習慣甚至利益習慣,是十分困難。但正如香港股市不思進取會被淘汰一樣,整個香港都會因為這種不思進取而成為遺址。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