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也要有「鬥爭精神」 文:鄧家豪

「二十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要學生深切認識「一國兩制」,教育工作者有需要協助學生了解對國家發展影響深遠的「二十大」報告。

鬥爭精神

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及「鬥爭」,也提及「鬥爭精神」。香港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非常熟悉「競爭」,着力提升學生的競爭力以應對不同的挑戰,但對於「鬥爭」卻非常陌生,更莫說「鬥爭精神」。人對陌生的事物容易產生偏見,也容易以輕率的第一印象評斷相關事物,尤其是當部分媒體把「鬥爭」與各種負面詞語連結一起,部分讀者包括師長都可能抗拒細閱及分析何謂「鬥爭」,自然無法展望他們教導學生何謂「鬥爭精神」及報告的其他內容。

其實所謂「鬥爭」並非「爭鬥」,也非「好鬥」,而是指「敢於直面矛盾、敢於較真碰硬、敢於擔當盡責、敢於贏得勝利的精神狀態」。當師長嘗試了解「鬥爭精神」,就會發現環球局勢風雲詭譎,世界政治及經濟局勢暗湧處處,「鬥爭精神」對每個中國人都非常重要。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令他們明白國家立場及世界局勢,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責任。當一些人因為用詞習慣或文化背景不同,就慣以「洗腦」為名妨礙學生學習國家的論述或政策,那將令新生代錯失了解環球局勢和國家政策的機會。如成年人都無法以身作則,事事求真務實,不偏聽偏信,如何令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新生代擁有真正的國際視野,融入國家發展?

生於國際城市 需要鬥爭本領

作為國際城市,也意味香港不止經濟,其政治乃至文化都必然受全球大事影響,有時難免處於暴風眼,社會沒有足夠憂患意識將非常危險。持續多月的俄烏戰爭觸發的連鎖國際事件告誡人除了雲淡風輕的「競爭」,還有生死相搏的「戰爭」,更多的是因無可避免的衝突而必須投身其中的「鬥爭」。當世界步入大爭之勢,以往凡事如同「請客吃飯」的時代已經遠去。香港學生成年後能解讀時局,才能高瞻遠矚,放眼天下,展翅高飛。筆者相信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不希望年輕一代長大後是溫室小花,只懂以天真、膚淺甚至卡通化的角度理解世界,那麼養成「鬥爭本領」,能「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將非常關鍵。

培養國家人才 師長任重道遠

由於歷史原因,部分港人習慣以歐美視點看世界,奉歐美主導的理論為「正確」的唯一標準,難以開放理性的態度了解中國特色事物或論述。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務必擺脫以往「國際即是歐美」的觀念,為新一代未來發展著想,先由自己開始,以理性開闊的心境放眼全球,海納百川,協助學生和子女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習重要講話和認識「二十大」的精神將是一個好開始。

歷史巨輪從不因為個人對用詞遣字的喜好、政治成見或執念而停轉。香港由治入興,融入國家發展,學生畢業後將與國家這首巨輪一起乘風破浪。筆者希望教育界能發揚鬥爭精神,「敢於擔當盡責」,為裝備國家未來棟樑出一分力,為他們的未來加油。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