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物業投資者應該做什麼? 文:寒柏

近日,筆者曾拜訪某些物業投資者及發展商,它們都正在為近日的香港地產市道發愁。

香港地產市場正走下坡,已是不爭之事實。某些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指出,港府應該盡快「撤辣」。除了港府應該立刻取消雙重印花稅之外,金管局更應該進一步放寬「審慎措施指引」,除了放寬物業借貸成數之外,更應該放寬供款比率的計算。

某些人更認為,除了港府應該立刻「撤辣」之外,中央政府更要盡快透過資產管理公司大規模地接收壞賬,並由中央政府舉債支持地方政府及國企,以避免資產泡沫爆破後所出現的「骨牌式下跌」。總言之,大家都認為中央的「救市」措施不夠力,還未能重建內地投資者對樓市的信心。由於內地政府的「救市」力度不足,香港地產市道亦不可能獨善其身。

簡單來說,大家就是不斷地說「港府應該怎樣做」和「港府不應該做什麼」。甚至乎,某些人更大談「北京還可以做什麼」和「北京不能再做什麼」云云。

筆者認為,我們先不論以上種種的講法是否有道理。想深一層,大家與其去多想內地政府及港府應該怎樣做,何不先想清楚為何如今自身要面對這個局面?這些年來,香港商界到底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現在,大家應該怎樣處理這個敗局?

無論是從商還是投資,都要承受風險。我們不可能永遠都「順風順水」,凡事要有「兩手準備」,並控制好風險。當自己出現經營困難時,最應該做的是「自救」,而不是諉過於人。

舉例說,如今物業投資者正面對一個困局。由於本港樓價炒得太貴,一般物業的租金回報率只有不足2厘,但美聯儲大幅加息至5厘以上,一般香港銀行貸款的利息成本接近6厘左右。雖然香港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水平不會太高,但只要借貸比率達3以上,租金便有機會不夠付利息支出。不少物業投資者正經歷「入不敷支」的情況,亦已維持了大半年。只要美聯儲不肯大幅減息,香港物業投資者都很難走出困局。

過去近一年來,本港物業投資者怎樣處理這「入不敷支」的情況?大家就是一口咬定美聯儲很快便會減息,或本港同業拆息最終會回落等等。簡單來說,大家面對「高息環境」的策略,就是「求神拜佛」希望盡快會進入「減息周期」。

如果美聯儲不肯減息呢?或減息的幅度不夠?香港物業投資者除了謾罵美聯儲之外,還有什麼好做?若內地政府及香港政府沒有刺激樓市的措施,香港物業投資者還有什麼好做?難道大家就只會諉過於人,並把自己的失敗歸究於政府?

簡單來說,從前投資物業是有「現金流入」的「資產」,但現在卻是只有「現金流出」的「負債」,為何大家還不考慮盡快拋售手上物業?

據筆者觀察,很多物業投資者都越來越願意出售手上的物業,但大部份人卻過不了「心理關口」。他們手上的物業曾經都是「價值連城」的優質資產,又豈肯打折賤賣?某些「舖王」死抱着例如是銅鑼灣羅素街及尖沙嘴廣東道的「遊客舖」不放,最多只肯出售在大型屋苑裡的「民生舖」,但這些「民生舖」的價值不高,一般才不過幾千萬港元,賣掉後仍不夠他們付利息。某些坐擁估值過百億港元的資產的物業投資者,至今仍只能成功放售兩至三億港元的店舖。

有物業投資者指出,這絕對不是價錢的問題,而是確實沒有市場需求。他們就算願意打折也沒有買家。

但筆者細問之下,原來絕大部份物業投資者都不肯認真「劈價」。有買家向他們提出「劈價」2成,已使他們頭昏腦脹,左右為難。如有人要他們「劈價」5成,這些物業投資者更感到被侮辱,所以只會干脆把買家「掃走」。

純以商業角度看,美國基準利率達5厘以上,香港工商物業的租金回報率卻只有2厘或以下。這2厘還不是淨收入,仍未計算相關的「使費」,某些工商物業的出租率還低於8成。除非香港物業「劈價」6成左右,再假設租金收入不變,本港物業的回報率才可以重上5厘的水平。

如果大家都不肯「劈價」,買家當然會把錢存放到銀行做定期,或購買美債,為何要購買本港物業呢?

要劈價6成是否太誇張?假設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為4成,如買家要求劈價6成,物業投資者在賣出物業及償還銀行債務後,便「一無所有」。大家當然認為不能接受。可是,如劈價6成後真的可以成功把物業賣出,物業投資者好歹也可藉此還清相關的債務,更不用每月面對「入不敷支」的局面。

某些物業投資者擁有數百個物業,如整體債務比重超過3成,手上物業又不是全數租出的話,便絕對有需要做這個「賤賣」及「減債」的動作。否則,物業投資者便要面對每月「燒錢」之局面。它們不必把手頭上的物業都「賤賣」,而是賣出一部份物業後,並把整體債務比重降至2成左右,便算是「有險可守」,不用每月皆「入不敷支」。

總的來說。本港物業投資者現在最應該做的是「止蝕」。只是大家經歷了20年的大升浪,始終心存僥倖,至今仍不肯面對問題,還沒有開始努力「賤賣」及「減債」。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