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拿所謂的「狀元」做文章? 文:陳凱文

講真,無論是反對派寫手,還是境外媒體,近期抹黑和醜化香港的手法,真的越來越低端,其言論實在讓人忍俊不禁。以近日香港文憑考試放榜為例,不少媒體都把焦點放在考取全科5**的學生之上,並把他們稱之為「狀元」。為此,曾在《蘋果日報》撰文的專欄作家馮曦乾在其網上專頁撰文,借機批評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然後筆鋒一轉,指一個崇拜狀元的社會,無疑是悲哀的,繼而歌頌台灣教育當局的所謂「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很明顯,馮氏整篇文根本是無理取鬧。首先,坊間雖把公佈DSE成績稱作「放榜」,但考評局從來不會像過往的科舉放榜一樣,對外公佈考生的名次,更不會公佈考生的成績。事實上,當局只把考生分為幾個籠統的等級,而非具體的總得分,本身就是想消除公眾、家長和學生過份計較成績的心理。換言之,現時媒體為何能得知誰人考得全科5**的成績,主要是透過詢問校方得知,甚至有可能是校方主動告知。

其次是DSE考得全科5**稱作「狀元」的稱謂,是媒體報導時所用的比喻,在未改用DSE前的會考,傳媒已把拿取十科優等的成績稱作「狀元」。然而,無論是DSE還是過去的會考和高考,此類公開試跟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把DSE成績優異者稱作「狀元」,更是類比不當。須知道,古代科舉是招聘朝廷官員的考試制度,跟今日的DSE則是本地大學聯合招生的公開試,兩者性質上完全不同。

換言之,跟古代科舉所考取的功名不同,學生在今日的DSE取得優異成績,頂多只對升學有幫助,又有何資格以「狀元」類比之?更不要說古代科舉是面對全國的招聘試,DSE只面對香港此一彈丸之地。若真是要類比的話,可能只有特區政府公務員事務局舉行的綜合招聘考試(CRE),才算是比較接近古代的科舉,但即使是在CRE考取第一名,也跟全國第一的「狀元」相差甚遠。

況且,從漢語文字學的角度而言,媒體將DSE考取全科5**者稱作「狀元」,本來便有扭曲字義之嫌。先不說科舉自宋代起,考試已分為三級,只有在最高級的殿試裡考取一甲第一名,才會被稱作「狀元」,「狀元」作為一個中文名詞,其「元」字本為會意字,象人(儿)上加一點,本義為人頭,引申為首名、第一之義,今日之DSE根本不會公佈考生的實際總得分,我們自然無法得知誰人才是真正的第一,又何來「狀元」一說?

由是觀之,馮氏煞有介事地指出古代科舉之弊,以此抨擊今日香港有所謂的「崇拜狀元」之風,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無論從性質、模式還是考試內容上,現代公開試都跟過去的科舉不同,把DSE成績優異者稱作「狀元」,本來便是媒體張冠李戴之舉。馮氏以媒體的張冠李戴,作為攻擊現行公開試制度的突破口,難道不是捉錯用神嗎?

至於媒體熱衷於報導誰人成為「狀元」,做過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新聞報導的篩選權,本來便在編輯手上。換言之,如今這種每逢DSE放榜,媒體便跑去訪問所謂「狀元」的報導現象,只能反映編輯們的偏好,頂多是反映媒體人覺得這類題材「有市場」,根本推導不出整個社會在「崇拜狀元」。既然如此,馮氏所抨擊的所謂「崇拜狀元」之風,難道不算是打稻草人乎?作為時事評論員,淪落到為了政治表態而去打稻草人,這樣才是真正的可悲!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