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規範校外教育 文:鄧家豪

近年,越來越多人重視「個人學習需要」,加上終身學習的社會共識,教育機構和企業如雨後春筍。2022年上半年,HolonIQ報告指全球教育科技創投(EdTech Venture Funding)額度接近900億港元,可想而知未來要獲取教育相關服務的渠道及方式有增無減,學校角色將因勢重塑。這種因應急遽上升的教育需求而衍生的「市場化」並不新鮮,其實也曾發生在傳統學校體制。

香港學校「私退公進」的歷程

香港早年私立學校數目遠遠超過公營學校,根據1929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教育司署(今教育局)管轄的學校中只有2%是官立學校和33%補助或津貼學校,其餘皆為私校(65%)。政府容許民間營辦大量私校,服務持續增多的學生。

麥肖玲和方駿編寫的《1930-1950年代香港基礎教育的發展與挑戰:中文剪報鉤沉》指當時「香港政府一貫政策是只辦幾所官立學校……作為優質學校的榜樣;另一方面,鼓勵民間辦學,以應付社會大眾的需求。這樣,政府制定教育則例,投資雖少,卻可控制學校的教學質素和內容。」以上「抓大放小」的方法短時間緩解了市民的基礎教育的需求,卻衍生出私校競爭過度激烈、辦學質素低下,學生及家長缺乏保障等弊病。

為了改善上述情況,當局於五十年代開始營辦更多官立學校,持續改善辦學條例及規範。歷經多年,辦學制度日趨完善,香港也一步步走到今天「九年強迫教育」和「十二年免費教育」的時代。當局持續規範辦學,既避免私立學校面對失控的競爭,有更健康的辦學環境,同時維持整體教學質素,保障家長和學生利益。

走前一步 莫讓校外教育失控

時至今日,教育不再侷限於校園,大量私營機構及個人提供不同教育服務,學校也經常與不同機構合辦課程或活動。反應迅速的私營機構給予家長和學生不同選擇,甚至因應學生的個人學習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教育「市場化」應對變化多端且龐大的學習需求甚有效率。然而,正如香港早年以粗放策略容許民間開辦大量私校,校外教育服務「市場化」一樣帶來惡性競爭和教學質素參差的問題。缺乏精準規範和監管,任由校外教育服務「自由」發展,對學生、家長和業界都非常不利。

以往校外教育服務最為公眾熟識的主要是補習,對學生乃至教育體系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巨大。今天線上和線下教學機構林立,「導師」多不勝數,每天接觸大量學生,對學生的影響不比學校少。舊日,學校對學生影響至深,今天不少學生和家長對校外教育趨之若騖,深受其影響。當局除了監督好傳統學校,若能走前一步,再一次以「抓大放小」的方式協助校外教育業的經營者與導師訂立標準與規範,不但有益學生,也將獲得培育人才的重要力量,能更有效推動教育政策。

全球投資教育相關服務及科技趨勢強勁,越來越多機構將分享傳統學校的影響力與職能。筆者期望當局及早行動,深入了解校外教育發展,與業界共同制定有利各方的規範與標準,使之為教學質素把關,為香港培養人才多出力。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