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文 : 陳文彥

國家在2017年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便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及後在2019年中央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目標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典範,使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隨着中央規劃出台,區內尤其是內地城市陸續推出了許多納賢引資的優惠政策,比如稅務、創業、居住、就業等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津貼或補助,又例如青年創業基地、青年之家等更是各市各區都「總有一個在附近」,其目的主要是吸引港澳青年到灣區創業發展。

從香港青年自身發展角度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畢竟大多數年青人有志創業,但卻沒有經驗、資源和平台,現在內地各市能給與各種優惠和扶持,加上國內巨大的市場和較低的創業成本,對於有意創業的朋友毋疑是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從香港城市發展的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就如「第二次產業模式洗牌」。大家還記得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鼓勵「前店後廠」的模式,結果香港大量工廠北移,原本大批紡織、塑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職位陸續退出香港就業市場。筆者相信,如果大灣區發展成功吸引大量香港年青人北上,那麼香港一批富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精英」離開之後,很可能會導致部分產業在香港的發展受到一定衝擊或者影響。

當然人才和資本的流動本身就是無法避免,80年代工業北移也沒有令香港沒落,畢竟香港發展本身就是和國家發展緊扣在一起,融入國家和大灣區是必然的結果,但是在這個「機遇」的同時,我們政府也應該意識到背後的「挑戰」,如果一旦大量人才離開,我們政府又有甚麼應對的方案?我們是否又會考慮吸引內地其他專才來香港發展?或者如何扶持相應產業發展?香港產業轉型是否能趕上這次「機遇和挑戰」?

傳統工業已經一去不復回,航運業務也開始走下坡,高等教育和醫療優勢逐漸縮小,香港剩下的優勢產業已經不多,雖然一部分青年人回內地創業發展,一時之間不會令香港出現甚麼大問題,但是隨着未來不斷和周邊融合發展,人才流動將必然加大,如果我們政府沒有做好規劃和準備,在融合的同時如何能挽留、培養以及吸引人才留在香港,那麼香港發展最後只會落後其他地方,社會發展更不平衡,到時香港還「香」嗎?

文 : 陳文彥

獅子山智庫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