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法會候選人宣傳品看提升官方中文地位 文:朱家健

立法會提名期已展開,各路政客已陸續表態參選意欲,也有多人已取得五個界別選委提名成功報名,雖然仍須取得香港特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通過其資格審查才能正式入閘,但各路已入閘者或準備入閘者,都已開始積極準備宣傳,其中無論是向選委爭取提名,又或向選民爭取選票,均需要準備政綱,或把政綱內容或信息扼要,以文字、圖像、聲音,甚至是視頻呈現給選民的大眾面前。

筆者也研究了多名候選人的政綱,有的「水蛇春」,有的以簡單的論點作表述,有的「口號化」,尋找讓選民同時產生共鳴的「字眼」或願景;當然,選舉候選人或選舉名單,有的來自具規模的政黨或團體,有的只以個人身份參選,雖說在選舉結束後,不論輸贏,只要獲得一定百分比選票,將可獲得某百份比的選舉宣傳品補貼,但礙於政黨的資源豐富,也產生協同效應,甚至政黨內有專門設計排版、撰寫、校對、公關宣傳,甚至是研究部門、數據中心和問卷調查,另有地區樁腳和選民聯絡資料,可見具政黨背景的候選人或佔盡優勢,如果屆時爆冷敗選,或足以證明敗選人本身的質素平平。

大部分候選人的宣傳品,只見中文口號和內容,這可能是因為選民基礎大部分均是中國籍選民有關,但當然,如果某些候選人的「口號」以中文押韻、政策簡稱、與候選人姓名/花名諧音或「玩食字」等,即使勉強翻譯成中文也會失去原有的味道。當然,筆者也會預計部分代表商界或專業界別的功能界別候選人,或將出現中英雙語宣傳品,包括線上或透過社交平台,而中文又或會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版本。

大部分候選人選擇以中文作宣傳語言,這是因為他們針對性的選民,或日後可以提供服務的對象,應設定為特定群組,即為中國籍人士或懂得中文人士,而選擇中文作媒介,會增加選民的親切感,表述也直接了當,我口講我心,尤其部分政客可能在過去從政生涯只說中文,選擇中文更不會扭曲原意,或構成誤會,甚至被問到口啞啞,一輩子成為笑柄。當然,協助個別候選人的公關團隊或只懂中文,又或候選人的宣傳品和政綱其實只是向「北大人」示好而已。

在部分地區直選如九龍中選區或九龍西選區,部分選民為持有香港登記選民資格的南亞裔人士或外籍人士,個別候選人的宣傳品或會視乎受眾對象,以少數民族文字等撰寫。

相比香港特區政府各個政府部門或法定機構,很多政府的公函、文書、諮詢文件、網頁、廣告宣傳品、招聘,大部分設雙語,又或只設英文版,而從文件存檔的名字或網頁地址,也可看到部分香港特區政府部門或法定機構,部門首長仍是堅持以英文而不是中文作書寫工具;其實,香港特區政府的法定語文為中文和英文,但其實可以參考部分立法會候選人只以中文作目標讀眾的語文媒介,只以中文書寫,又或先以中文書寫 (再考慮是否翻譯成英文),更省時及直接,以用家為本,也免了政務官以英文書寫的洋思維,如果不諳中文的高級政務官,可能意味著他們已不勝任崗位,而同時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翻譯組法定語文主任的時間和人力資源,甚至是公務員編制和公帑。

個別立法會候選人既然可以選擇以中文作選舉宣傳品溝通媒介,他們的目標群眾不正也是香港特區政府正在時刻服務的民眾嗎?候選人只把握不到兩個月時間,以中文把重要信息帶給選民,那麼香港特區政府似乎也應提升官方文件的中文地位,不能把中文看作輔助語言,或可有可無的陪襯品;而要把中文列為首要的,又或唯一的部門之間溝通、指令或工作語言。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