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的攻防戰爭

我未曾經歷過戰亂,未能真正感受戰爭帶來的「惨」,上一代人告訴我們日本侵華有多惨,我只能從他們的激動描述,去感受他們曾經嘗過的「苦」。到看過侵華的戰爭片和親身去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後,「惨」與「苦」原來並不能完全描述和形容那種「痛」。

小時候六、七十年代在香港能看到的戰爭電影,幾乎全是美國荷李活拍的二戰電影,《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戰役》、《六三三敢死隊》、《鐵血將軍巴頓》、《坦克大戰》等戰爭片,電影内容與主角名字均可以娓娓道來。大美國精神,美國軍隊幾乎和「正義」成了等號。現在看來,妖魔化手段和神化的方式,對年青一代確實有一定影響。到那一代的青年成長了,也不一定理解出歷史的真相,成了美國主義的追隨者。不過那一代中國人,無論左右,總的來說,都是熱愛國家,對於日本侵華,一樣是同仇敵愾。記得還有一齣由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由柯俊雄、林青霞、張艾嘉主演的《八百壯士》,看得人熱血沸騰,咬牙切齒,又熱淚盈眶,頓時將血液内的中華兒女的爱國激蕩之情,恨不生於當時,來一埸痛快,去保衛國土。

以為電影只是一種視覺藝術,藝術分類的第七種,原來在傳達思想、故事、展示歷史等作用外,還可以作宣傳。早被美國以電影用作宣揚美國主義,尤其戰爭或描述美軍的電影。近期在電影市場上發現很多俄國拍攝的二戰抗德電影,更有些是現代的俄國反恐電影。這些俄國觀的戰爭電影,正義的一方成了經常被美國妖魔化的俄國,確實打破了觀衆的固有思想,大開腦門,擴闊眼界。

近年在内地多了很多抗美援朝,保衛國家的電影,將當年解放軍的英勇事蹟搬上銀幕,讓國人在享受着前人付出生命建立起的富裕生活的同時,能親身感受烈士們捨身衛國的情懷,是很好的國民教育。今天又聽到在十月一日國慶時,香港電台準備在31台播放電影《長津湖》,這一齣大受國人喜爱的電影能在香港電台免費播放,香港電台似乎在黑暴之後走回正確的道路,希望不是曇花一現。

港人真幸福,能自由選擇各國各類電影,可以從各國各族人的觀點看世界。但同時危險的是,在這個自由的地方,如果政府没有做好適度的引導和規管,又會很容易被有野心的國家和團體所利用,用作發動思想侵略。

想不到戰爭電影,同時是電影上的攻防戰爭。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