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落後規劃模式 以世界級定位發展北部都會區 文:文 武

第七屆立法會首次會議開鑼,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答問會接受議員質詢,她將發展北部都會區列為本屆政府接下來三大工作之一。她強調,相對過往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更重視北部都會區的就業機會,會將部分無地域限制的政府部門搬入北部都會區,以帶動發展,創造就業。筆者認為,政府應充分發揮北部都會區的後發優勢,以世界級都會區作定位,發展成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優質社區。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得到中央的認可,也得到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新一屆立法會首次會議開鑼,林鄭表示需強化執行機制,建議設立副司長職位,處理大型區域發展,未來還應大幅精簡土地發展程序、制定有利產業及人才發展政策等。林鄭着力落實發展北部都會區,令人振奮,但目前有關北部都會區發展,仍然只見概念未有細節。

林鄭在答問會上提出,相對過往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更重視北部都會區的就業機會,除新田科技城外,洪水橋新發展區享有與前海一灣之隔的地利,可以發展商業和現代服務業中心,她已指示政府應擔當先行者,將部分無地域限制的政府部門搬入北部都會區,以帶動發展,創造就業。從林鄭的表述看,大致上北部都會區仍將會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新田將發展科技城,洪水橋則是商業和現代服務中心。而發展這些功能區域,則必須注重職住平衡。

可是,香港過去幾十年的都市發展規劃,未能達至職住平衡。過去發展的新市鎮,往往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甚至是社區設施,由此產生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天水園、東涌等新市鎮,都曾一度被稱作「悲情城市」,很多居民每天要早出晚歸,長途跋涉返工。筆者1990年代曾居住在天水圍,可以算是天水圍新市鎮第一代居民,當年每天須從天水圍到柴灣返工,每日4小時用在交通上,苦不堪言,後來搬至柴灣,半小時內上下班,生活才有改善。筆者認為,要解決跨區工作問題,必先要令社區不同種類工作,有足夠生活配套,飲食、商業貿易、生活百貨、教育、醫療及服務業也要涵蓋在區內,令一般居民也應在原區附近工作。

政府必須摒棄舊有極為落後的規劃模式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近年的高科技新區,已採取混合式平衡發展模式,在社區內合理地規劃了研發用地、住宅、教育、商業用地,以及必要的社區用地,令整個區域的發展布局更為合理。

不論是發展高科技產業,還是高端現代服務,人才都是極為重要的元素。新田科技城和洪水橋的現代服務中心,都必須有優質居住和生活配套,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夠讓這些區域發揮出最大的優勢。遠的不說,只以東莞的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筆者曾經隨一個訪問團參觀過該區,當地政府將該區定位為高新技術園區,但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大公園,景色優美,除了高科技工業所需的大廈之外,也有住宅區、生活區,有文化休閒設施,他們更以此為賣點,在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廣泛吸引高端科技和商業、管理人才入住。

松山湖之所以這麼做,道理非常淺顯,如果只有一棟棟創科大樓、商業大廈,而沒有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生活區域,只有高科技和高端服務業的外壳,而沒有能夠吸引優質人才,留住優質人才的社區,根本無法吸引人才,更不可能留住人才,因而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北部都會區是特區政府最新的發展規劃,不能繼續走過去的錯路,同時也應該以更高的定位,為北部都會區作出合理的規劃。北部都會區的地理位置重要,北接深圳、東莞、惠州的珠三角地區,南部則連接維港都會區,如果有完善的發展規劃,它可以成為大灣區的超級樞紐。特區政府規劃北部都會區時,應着眼於整個大灣區發展,注重都會區內的職住平衡,不僅要發展出優質的高科技產業、高端現代服務業,更要建成高質素的居住區和生活區,以吸引整個大灣區,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使之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都會區。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