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成令抗疫策略討論政治化 文:陳凱文

雖然今次的話題不是新聞,對於香港但凡爆發甚麼大事,曾鈺成都會發表一些奇言怪論的現象,亦早已見怪不怪,但是看到對方早前接受訪問時,稱香港在「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的爭論,已經變得所謂的政治化,又指「與病毒共存」並不等於躺平,而是透過疫苗接種,以及張弛有道的防疫措施,維持感染情況在可控的範圍內,繼而令社會產生「自然免疫」,便不得不反駁一下。

首先談一談所謂的政治化,其實「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作為抗疫策略,除了會牽涉人命和整體國民健康之外,還會影響大眾的日常行動和經濟活動,當中必然涉及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而不同的抗疫策略,對於不同社會階層的受益或受損程度,亦會有所不同。用曾鈺成的話來說,採用何種抗疫策略,便會有不同的「代價」,或曰機會成本。

換言之,包括曾鈺成在內的不少人,當討論採用何種抗疫策略,都會把所謂「代價」的問題考慮在內,而所謂「代價」背後,已涉及到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當中亦已暗藏着一種意識形態,甚至是某一種政治信仰。因為我們若是純粹從醫學角度探討的話,要考慮的因素,便只應該是哪種策略,能把病發率、死亡率,以及新冠後遺症人口減至最低。

箇中答案,其實早已是不言而喻,否則不論現在主張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西方國家,為何早期亦是跟中國一樣,採用積極阻止疫情擴散的手段呢?是故,曾鈺成口中的「代價」,其實蘊含着經濟代價與國民健康代價之間的取捨,而這種取捨的背後,最終又會令哪個社會階層更有利呢?顯然,這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換言之,當討論抗疫策略時涉及「代價」考慮的一刻,討論已經變得政治化。

反之,曾鈺成指討論變得「政治化」,則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畢竟,若論「政治化」一詞的本義,是某個事項本來跟政治無關,有人卻在討論過程中滲入了其他的政治考慮,只是現時更多人把「政治化」,視為訴諸人身的代名詞,例如不討論某項政策的對錯,而是單純地認為支持或反對某個做法,等同於支持某種政治立場或陣營。

問題是:包括曾鈺成在內的「與病毒共存」主張者,又是純粹從科學或醫學角度探討問題乎?他們有提到證據或論據,證明採用「與病毒共存」的死亡、感染或新冠後遺症數字,會比採用「動態清零」的數字低,或至少是一樣嗎?沒有!反之,不少反對「與病毒共存」的意見,都不是因為國家仍在堅持「動態清零」,而是質疑「與病毒共存」的可行性,並有提出反駁論據。

以曾鈺成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論據為例,所謂「躺平」是指有否積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而言,而病毒由於會因演化而出現變種,令感染過新冠的人痊癒後,仍有機會再被變種病毒感染,英國王儲查理斯便是典型案例。與此同時,新加坡的經驗均已證明,即使現時疫苗接種率高達9成1,仍能每天達到兩萬,過去宣稱疫苗接種率高,便能建立群體免疫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

由是觀之,純粹從醫學角度來看,曾鈺成宣稱「與病毒共存」目標,是令社會「自然免疫」的說法,至少在現階段的情況並不可行。問題是;曾鈺成真的不知道嗎?若是真的不知,尚且情有可原;若是知道現階段不可行,而是因為顧及所謂的「代價」,於是主張「與病毒共存」,真正想令防疫策略討論過程中,把某些人、某些階層的利益因素摻雜進去,而令討論變得政治化的話,曾鈺成說出這些話的動機,便有點耐人尋味了!

文: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