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很快便會停止加息? 文:寒柏

美元由本年度3月起開始進入加息周期,至今已有9個月之久。

儘管美聯儲早已宣之於口,在市場上的利息掉期合約及諸般衍生工具之價格走勢亦早已反映及預示美元利息的升勢,但港人普遍認為美國不可能持續加息,一直以為是「狼來了」。等到7月份起,大家才開始如夢初醒。

在11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上,票委一致決定把基準利率上調到3.75厘至4厘;亦暗示之後的加息幅度會收窄。國際市場普遍認為,於12月底,美元將會加息0.5厘左右。明年初則會再加0.25厘至0.5厘。香港銀行結餘不斷下降,以至1,000億港元的水平以下,一個月港元HIBOR於上周再急升,短短幾天之內由3.08厘,上升至3.8厘左右,港元拆息與美元越追越近。

無論如何,港人普遍忽略美元加息的影響,直至美聯儲連續4次加息0.75厘,才引起香港大眾的關注。

話雖如此,但由於美聯儲開始「放風」,暗示稍後的加息幅度或會減慢。因此,很多人相信,美元的加息周期至明年第2季便會完結。有見及此,有香港地產界權威即發文指,美國加息周期不可能持續太久。該權威人士的主要論調有以下3點:

1. 美國人消費意欲一向十分高,卻沒有儲蓄習慣,且先使「未來錢」。但美國人過渡消費的同時,內地的產能不斷上升,導至物價難以上漲,這才是多年來美國低通脹的原因。因此,以加息來調節美國人消費並非「對症下藥」,根本無法遏止通脹。

2. 美國近年物價上漲與「需求側」沒有必然關係,因此無法透過加息去調節。通脹反而是由「供給側」的因素所造成。其一、中美貿易戰下,美國向中國出口產品徵收關稅,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其二、俄烏戰爭促使大宗商品價格急升,結果令百物騰貴。其三、疫情蔓延導至地方的生產中斷,供應鏈受影響,令環全球的商品及服務供應失常,價格上升。

3. 美國只有針對以上3個因素,才可以真正控制通脹,但美國卻反其道而行。此外,美國又不肯花氣力去制止疫情蔓延,導至全球各國經濟都被「長新冠」問題所拖慮。

根據以上3點,該權威人士便得出結論,認為美聯儲不久便會「由鷹轉鴿」,全球投資者很快便會走出加息的的隱霾。

簡單來說,這權威人士的意思就是說:「美聯儲是一班『白痴』,由頭到尾『開錯藥方』,明明通脹是由『供給側』的因素所造成,並非「需求側」出問題,加息不會有用。因此,美國的加息周期很快便會完結。」

這權威人士「話音剛落」,美國通脹卻開始有緩和之兆,由本年度6月份 (7月13日公布) 的9.1%,逐步下調至10月份 (11月10日公布) 的7.7%。當然,一般來說,最新數據仍有待調整,但美國通脹至少有「見頂橫行」的跡象,誰說加息一定不能奏效呢?

美元是各國的儲備貨幣,美元以美債支撐,兩者只是「一體兩面」,美元無須以外幣作直接的支持,其操作上向來與其他國家的貨幣不同。

美聯儲決定加息與否,有一籃子因素需要考慮。至少表面上,通脹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此外,美聯儲亦說明要兼顧美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就業及失業數據等等。當然,有人相信美聯儲也要考慮美匯指數及美國股市的走勢,亦要顧及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系實力的此消彼長。

純以加息能否遏止美國通脹來說,其實就算通脹真的完全由「供給側」因素所造成,美國仍可以透過加息遏止通脹。

例如,美國大幅加息而其他經濟體系無法跟隨,便會使美元強勢。由於世界絕大部份交易仍以美元作結算,美匯指數走強,變相會減低美國的入口價格壓力。全球各國都在面對「供給側」所造成的通脹之情況下,只要美元走強,其輸入性通脹仍可逐步削減,情況至少比其他國家相對好。美元以加息來遏止通脹,仍談不上是完全「開錯藥方」。

此外,美元走強促使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其他經濟體系將會面對資產泡沫爆破及資金鏈斷裂之風險。美國資本家亦可以仗着「強美元」,伺機四出走收購海外資產。

在全球一體化之下,美國資本家的投資遍布世界各地,即美元終究會投向世界各國而不會滯留在本土。近20年來,即使美元加息促使資金回流,國際資本仍牢牢掌握在資本家手上,絕少會流進美國老百姓的口袋裡。換句話來說,就算全球資本湧入美國,亦不會直接帶動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該權威一直批評內地嚴控疫情,並不斷建議內地需要盡快考慮「免檢通關」,否則將會拖垮全國經濟,但當評價「美元加息」一事上,卻以「美國政府不肯花氣力去制止疫情蔓延,導至全球各國經濟都被『長新冠』問題所拖慮」為理由,說明通脹是由於「疫情蔓延導至地方的生產中斷,供應鏈受影響,令環全球的商品及服務供應失常,價格上升」。

根據權威的解釋,原來美國及全球通脹高企,是由於抗疫失敗及連帶的「長新冠」問題所致,即變相建議美國要先把疫情處理好!如此一來,為何這權威卻多次要求內地放寬防疫措施及考慮「免檢通關」呢?

綜合來說,美聯儲決定加息,仍對遏止通脹有一定的幫助,就算效果不顯或有所滯後,仍不至於是「開錯藥方」。此外,美國決定加息亦不只一得個理由,還有一些通脹以外的因素要考慮。就算加息最終無法有效遏止通脹,亦不代表美聯儲便會完全放棄加息。

根據美聯儲所述及國際投資者之分析,美國的基準利率將會於12月議息時再調高0.5厘,即大約到4.25厘至4.5厘的水平。明年年初即會再上調0.25厘至0.5厘左右。假設明年真的是「由鷹轉鴿」,全年最終只加0.5厘,即美國基準利率大概是4.75厘至5厘的水平。這又是否香港商界可以「走出加息的的隱霾」呢?

值得留意的是,美聯儲只是暗示加息的幅度會有所削減,但從來沒有說過加息周期完結後便會立刻減息!

根據美聯儲所發表的言論,再參考現時金融市場的「利率掉期合約」所顯示,美元及港元利率在今後至少2年仍維持在4厘至5厘水平,下調的空間不會很大。除非在連番操作下,全球反過來出現通縮,或美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及美國股市大跌,否則美聯儲暫無意在加息周期完結後,便再把利率壓至0.25厘或以下。換句話來說,過去多年來的「超低息」環境未必會再出現;至少,不會立刻更出現。

過去20年來,香港商界及投資者吃盡了「超低息」環境的「紅利」,至今有多少人準備好應對加息的風險呢?

疫情以來,金管局亦推行了不少寬減措施,例如鼓勵銀行對大部份「中小企」提供「還息不還本」優惠,這措施已不斷延長。教人感到擔心的是,其實一直有很多物業投資者非常積極地參與這計劃。

雖然某些香港物業投資者坐擁過百億淨資產,早已不能算是「中小企」了,但它們所擁有的地產項目不是「待售」,便是作「收租」用途,只要沒有每年皆賣樓,其營業額與一般「中小企」無異。由於金管局以營業額作為「中小企」的定義,這些物業投資公司便可以順理成章的享有「還息不還本」之優惠。早前,由「黑暴」至「疫情」,很多商用物業一直閒置着,就算是負債不高的物業投資者,其手上物業之租金收入,根本已不可能同時「還息」及「還本」。如今加息周期之下,投資者的利息成本暴增,現時利息比租金還要高;近幾個月以來,加息早已對它們構成嚴重的現金流壓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般投資者只把現金放在銀行收息便已有4至5厘的收入了,投資物業卻只有2厘或以下的回報,我們如何吸引到其他投資者「接貨」呢?

這20年來,香港物業的價格就是建基於「超低息」環境將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假設之上,香港樓價才可以越升越高,即使租金回報低於2厘,亦不乏投資者搶購。但現時銀行利息大升,除非物業價格大幅下調,否則莫說是外國基金,就是所謂的「北水」,又豈會如從前般斥巨額資金購入港商手上的物業呢?大家先把現金放到銀行做「定存」,待一年半載後再算也不遲罷?為何港商一直都盲目樂觀地假定,只要「通關」後,「北水」便會繼續下來「接火棒」?

香港物業租值偏低,加息周期便即變得「有價無市」。這亦解釋了為何某些出現財困的內房商有意出售在港的全幢商廈,至今仍是無人問津,或以「超低價」成交。

其實不只物業投資者,香港各行各業亦肯定會因加息而大受打擊。除非商人完全不舉債,否則利息成本向來是重中之重,只是大家在「超低息」環境下活了20年,普遍人才會忽視利率風險。

無論如何,以美聯儲的公開言論及利率掉期合約所預示,就算美國於明年起放慢加息步伐,亦不代表美聯儲會立刻反過來大幅減息。我們在規劃上,永遠可以往好的方向想,大家亦可以有不同的預算,甚至乎可以對利息掉期合約的價格有所質疑,但我們始終不能經常漠視所存在的風險。由本年度3月至今,樂觀的港人早已「大跌眼鏡」,我們豈能一錯再錯?

以香港經濟的底子來說,就算加息周期完結,只要利率在4厘至5厘左右橫行一段時間,或只要短期內沒有下調至2厘以下,已可對香港經濟構成嚴重的影響。

文:寒柏

學研社成員,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