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言論「自由」的猶太例外 文:悠 然

上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三名女校長被70個國會議員要求辭職,因爲在國會聽證會上,校長們對「反猶主義」的立場不堅決。壓力之下,賓大的校長馬吉爾(Mary Elizabeth Magill)辭職了。

實際上,美國多所大學校園已儼然成爲了新一輪以巴衝突的「另一戰場」。我一直關心這次美國大學內的以巴問題之爭,看看美國一直強調所謂自由和獨立,究竟在有多「自由」和「獨立」?

自10月開始,美國各大高校裏都有支持以巴雙方的學生羣體大規模對峙,甚至爆發暴力衝突,兩派都向校方施壓,要求校方發表批評以色列或譴責哈馬斯的聲明。

當然,以巴的力量相去甚遠,巴勒斯坦多是學生支持,如有的學校發表了譴責哈馬斯襲擊的聲明,遭到了親巴勒斯坦學生和羣體的抨擊。但以色列後面是美國的真正統治者–猶太人,要知道,美國的商業、政治規則一向是猶太優先、猶太例外、猶太人高N等。那些選擇保持沉默或發表並未明確譴責哈馬斯聲明的高校除了面對猶太羣體的譴責,還遭到美國資本界大佬的公開抨擊,包括威脅停止捐款、不僱傭該校畢業生等。

現在賓大校長因為表態不夠堅決而被迫辭職,讓美國所謂的「大學獨立精神」, 「思想言論自由」,遇上「猶太人」議題就蕩然無存。

我看了整個聽證會,馬吉爾全程在說「如果學生們的言論變成了行動,那就是騷擾,是違反校規」,但她可能還有點學者的良心,沒說「學生違反校規了」。這樣表態不「堅決」,比堅決不表態更糟,國會議員大老爺們更怎會收貨?於是,馬吉爾只有辭職一項可選。

我查找一些資料,讓我們看看猶太人是如何肆無忌憚地直接插手美國大學事務。

賓大的「猶太壓力」是早於哈馬斯十月的襲擊前。今年9月,賓大有一個巴勒斯坦文學節,受邀名單包括英國知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聯合創始人、歌手羅格·沃特斯(Roger Waters)等,他們多次批評以色列和以色列復國主義,賓大校園內的猶太社團就曾呼籲校方取消這次活動,因爲活動「給反猶主義提供空間」。對此,賓大管理層除表示譴責反猶主義外,並沒有取消文學節活動。

不過,這並沒有平息批評聲音,校董事會成員猶太人瓦漢·古雷吉安(Vahan Gureghian)宣佈,因對校方處理巴勒斯坦文學節的方式感到不滿而辭去董事的職務。

到了十月,以巴衝突爆發後,賓大金主繼續出手,如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 Jr)就致信賓大校長馬吉爾宣佈因該校就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保持沉默」,而「沉默就是反猶」,因此自己控制的亨茨曼基金會將停止對其的一切捐贈。洪博培的父親一生中向賓夕法尼亞大學一共捐贈了至少5千萬美元,賓大的一個金融學專業還因此名爲「亨茨曼國際研究與商業項目」,賓大沃頓商學院的主樓也名爲「亨茨曼大樓」。

我們對洪博培應該不陌生,因他於2009年至2011年任美國駐華大使。但洪博培卻非猶太人,而是摩門教徒。我們可以說,猶太人在美國商業勢力之大,已是一個富商混合俱樂部,幾乎所有大商人都是猶太優先。

除了洪博培,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羅文(Marc Rowan)也號召他的賓大校友「合上支票本」,直到學校校長和董事會主席下台。他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主要捐助者。

面對猶太金主的攻擊,賓大校方只能一再發聲明討好。10月10日,校長馬吉爾曾發出的一封信,表示對哈馬斯「可惡的」襲擊「感到痛心疾首」,但是被親以色列人士認爲沒有明確譴責哈馬斯。15日,面對親以色列人士的巨大壓力,馬吉爾再次發佈聲明,明確譴責哈馬斯的襲擊,並將其定性爲「恐怖襲擊」。

然後,就是賓大校長要出席國會聽證會,並在羞辱下辭職。

美國的言論「自由」是有例外的,賓大事件讓我們清楚看到,美國大學不要說「反猶」,就是連對猶太人表態支持的力度不大也是不行的,要「態度堅決」、「全心全意」支持猶太人才是政治正確,不然就會被猶太勢力攻擊,而美國政府、公司、機構、傳媒都是猶太的打手。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