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俊議員為何捱罵? 文:寒 柏

特首李家超於交流會討論兩個議題,包括「盛事經濟」及「《基本法》23條立法」。議員謝偉俊對相關議題提出質詢,遭李家超反駁及狠批。

李家超認為以挑撥矛盾的方式宣傳,做法是「迂腐而且危險」並指:「如果不是矛盾,就不要講成矛盾。」李家超直指:「剛才有啲用詞更加係危險,令我想起2019年黑暴的時候,軟對抗和反動力量的形容詞,我睇到再有出現的苗頭,就要即刻打擊、制止,唔好助長。」

換句話來說,特首指謝偉俊的言論是「不是矛盾,說成是矛盾」,甚至乎是「軟對抗」及「反動」,還讓他聯想起「黑暴」。

謝偉俊到底說了什麼大逆不道之言論?他於當日的言論,總結如下:

1. 港府似乎加強「抄牌」、阻街、亂過馬路、打擊書店、工廠食堂違規等執法工作。以上言論,亦與某些媒體及時評人所言,戲稱庫房「缺水」,所以警察大舉出來「抄牌」及「罰款」。

2. 謝偉俊進一步指港府「親無納稅的小紅書帳戶,遠一直納稅的香港人」之態度,讓市民心情繃緊,讓他們難以共享盛事。這一句明顯是脫胎自「親賢臣,遠小人」,大有暗示特首「親小人,遠賢臣」之意;最低限度指港府親疏不分,只顧討好「外人」而忽略「自己人」。

3. 謝偉俊還問港府會否改變上述的執法態度,放棄「法家治港」和「嚴刑峻法」,讓市民可以真正支持盛事。

我們單看謝偉俊以上的言論,或許確實有點「軟對抗」,勉強算有點「反動」,但似乎談不上是「黑暴言論」,說成有「煽動」成份亦有點牽強。 (只亂罵港府幾句,又可以煽動了誰?) 如果把之斥之為「黑暴苗頭」,似乎稍嫌誇張。

謝偉俊這次的發言,最大問題是「內容沒有建設性」及「借題發揮」。至於「盛事」能否帶動「經濟」,則確實值得商榷。

本港經濟從疫情後反彈的表現雖然未如理想,但個別範疇的增長確實為去年經濟帶來一點動力。本港的傳統「貨品出口」或「轉口」業務不振。可是,「服務輸出」則有所增長。「服務輸出」包括大型的展覽及招商活動,帶動了商務旅客來港消費。「服務輸出」當然還包括金融、法律及物流等配套的服務。

翻查政府統計數據,去年第3季的整體經濟持續保持增長,主要受惠於「服務輸出」及「本地固定資本形成」兩大範疇。

由此可見,港府企圖推動「旅遊業」、支持「零售業」及「飲食業」等等,並非完全沒有道理。港府希望靠推動「活動」或「盛事」等來支撐一下「經濟」,亦在情理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港府官僚是否懂得搞「盛事」,香港應該搞什麼「盛事」,我們能搞什麼「盛事」,或整個活動有沒有「經濟成本效率」,能為香港經濟帶來多少「乘數效應」等等。

在「盛事經濟」一事上,議員可以持不同的見解,對港府的做法亦可以有所批評,但謝偉俊卻以「抄牌」及「罰款」等港府日常執法工作,牽扯至「法家治港」及「嚴刑峻法」,不僅離題萬丈,甚至乎可以說是有點「離譜」。

總括而言,謝偉俊議員文不對題,並有意借題發揮。同時間,特首李家超把以上的言論聯想成「黑暴」的「苗頭」,又有點誇張。大家算是「扯個直」,都似乎有些理虧。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翻閱過去的報道,謝偉俊議員近半年以來,還有不少對港府的批評。例如,他曾提議以「23條立法」來取代《港區國安法》,認為這樣可以「減辣」,藉此可以穩住了外資的信心云云。他亦曾批評特首的施政報告只不斷說「我」或「我們」,並沒有「你們」,認為特首不聽民意,稍嫌「自我中心」。他甚至乎還指出港府不必對內地的方針「照單全收」,落實施政時需要有適合香港的調整,並保持香港的特色,還引用當年有人說過的「紫砂茶壺論」。

謝偉俊議員的好幾次發言,都代表了某些香港社會階層的聲音。不少港人認為,有外資撤出並表明擔心《港區國安法》,再加上股樓齊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們希望港府及時有大刀濶斧的政策,避免本地經濟直插谷底。

筆者對這些看法有一點意見:

1. 香港爆發「黑暴」而無力處理,才會有《港區國安法》。無論是《港區國安法》或是《23條》,都不涉及正常商業活動,這絕非近年有外資撤離的真正原因。除非所有外資在香港都在從事間諜活動,否則立法與否,與它們何干?

2. 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大幅加息,再加上美國政府連番操作,藉此推動及誘使環球資本撤離內地及香港市場。基本上,這是「中美貿易戰」的延續。換句話來說,如果港府沒有《港區國安法》,「黑暴」散而後聚,並且「一雞死、一雞嗚」,外資便會以「營商環境不穩定」為理由而撤走。港府怎樣選擇,結局都會是一樣。

3. 退一步來說,就算香港政經界人士天真地認為《港區國安法》真的促使外資撤走。現在「減辣」或「跪低」亦不可能再改變事態的發展。射出去的箭,撥出去的水,又豈能收回來?在中美之爭下,大家正爭奪全球的資金流,有誰會關心小小一個香港的情況?

4. 當初香港政經界任由「黑暴」發酵及肆虐,本港大財團遲遲不肯表態,甚至乎有人想「左右逢源」,才會釀成今日之禍害。說穿了,當年大家就是過份「親美」及「親英」,才吃下大虧。如今還認為「跪低」會有效嗎?

5. 香港金融及地產兩大板塊不振,港府卻只在埋頭苦幹的搞「香港夜繽紛」及「盛事經濟」,確實有點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但業界對金融及地產業有什麼好提議?

舉例說,如果大家希望港府對樓市「全面撤辣」,並收緊土地供應來暫穩樓價,或允許工商大廈更改用途以減少空置率等等,除了「利己」之外,有什麼好方案可以確保「社會深層次問題」得以解決?穩住樓價後,怎樣阻止泡沫再生?

又例如,港府希望吸引西方以外的新資金,商界有什麼好法子?除了放寬所有監管並讓莊家可以「大炒特炒」之外,在「招商引資」並把資金引導至實體經濟等方面,本港商界有什麼具體良方?

最後,本港商界希望港府可以振興經濟的同時,亦需要有「大局觀」,不能只顧私利。即使我們要港府讓利,亦肯定需要有通盤的計劃,最終讓整個社會亦可以受惠。即使我們想保持香港的一些特色,亦不可能忽略內地的利益及安全。首先我們要問的是,讓香港保留某些特色,對內地有什麼好處?會否有什麼反效果?否則,香港商界的建議就只能算是「搵政府笨」,甚至乎是「搵中央笨」。

港府沒有振興經濟的好策略,只顧盲目「唱好」,但其實香港商界亦沒有任何具建設性的整體方案。李家超與謝偉俊的爭執,只是突顯了本港一直存有的「深層次社會矛盾」罷了。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