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官員點搞垃圾徵費 文:戴子魚

特區政府突然煞停原定在今年四月實施的垃圾徵費措施,政圈流傳的說法,是負責推銷政策的環保官員解說連番出錯,愈講愈亂,由離地建議棄置地拖棍到揶揄巿民「扮懵」,演成一場公關災難,政府高層為防情況失控,果斷拍板延後四個月,讓環境及生態局爭取更多時間重整政策出台策略,確保到今年八月落實垃圾徵費措施不出亂子。

連日來,環境局果然積極面向公眾,加大解釋力度,官員層級提升到局長出馬,可是聽罷局長的說詞,終於恍然大悟垃圾徵費措施未落實,宣傳大計先失控,正是官員太離地,不知小巿民生活的日常。

日前收費垃圾袋如期開售,環境局長親上火線解釋尺碼容量太少的質疑,他認為巿民可以使用較大的垃圾袋,在家中兩天才棄置一次垃圾,驟聽局長的建議好像很合理,事實卻反映了局長平日公務繁忙,不知道家務這些瑣碎小事是怎麼做的,之後局局長再上電台峰煙節目,被主持追問是否有棄置家居垃圾經驗,局長也坦白𠄘認是由妻子負責清理。

其實,香港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天天「倒垃圾」的,這是源於港人的煮食習慣,喜歡到街市購買鮮活漁農產品回家烹調,過程中產生不少有機垃圾及廚餘,必須即日棄置,倘若隔日才清理,即使密封包裝仍會溢出異味「薰臭屋」,如果局長在家中開餐「炒蝦拆蟹」,大快朵頤之後,再如他建議,兩天後才棄置垃圾,加上暑熱天氣,相信負責倒垃圾的局長夫人真的要嘆一句「難為了家嫂」。

把局長推到台前示眾並無不敬之意,一向以來,政府高官的工作模式都是看數據、睇文件做決策,所謂「十指不沾陽春水」,前線工作由基層人員執行,遇到問題層層上報,到達局長手中早已變成一紙冰冷公文,冷却了火燒身的敏感熱度。

環保政策不像其他政府施政舉措,先天已佔據道德高地,加上環保團體推波助瀾,隨時把反對聲音一棍子打死為不環保,從來決策無往而不利,今次祭起源頭減廢、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大旗,垃圾徵費政策建構由主觀良好意願開始,當決策落到實處,官員設計執行細節難免存在更多主觀意願,錯判民情,沒有充分考量措施擾民程度,相信市民會主動配合執行,早已埋下政策出台亂象叢生的地雷。

香港人眉精眼企,政府施政舉措有考量民意,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會接受,可是搶先出售的收費垃圾袋容量與定價實在太離地,看在近年講求CP值的巿民眼中,恐怕難以說服大家接受「揼少啲、慳多啲」的垃圾徵費政策目標,反而惹來政府借垃圾徵費減費為名,增加收費為實的不良觀感,累積市民怨氣,不利特區政府長遠施政。

近年高官把「民生無小事」掛在口邊,這是特區政府過去施政不當,吃了多次大虧總結得來的經驗教訓,民生政策思量不周、解說不足仍然強行出台,最終演成政治議題,引爆民怨,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實在再難消幾許風雨了,官員識講,更要識做,而且是貼地的做,

特區政府今年的施政重點,除了振興經濟,解決房屋問題,重中之重就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工作,按照政府設定的時間表,諮詢程序將至下月底,預計今年第二季進入立法程序,時間剛好與原定出台的垃圾徵費計劃重疊,一旦因為部署不周𧗠生亂象,隨時影響二十三條立法進度,特首李家超拍板延後垃圾徵費至八月才上馬,可謂明智之舉。

中央領導人去年底在一次講話中,曾要求政治局委員始終保持高度政治敏銳性,防止「非政治風險轉化為政治風險」,並要求,對真實情況要「及時客觀全面反映」,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借來檢視今次特區政府出台的非政治風險垃圾徵費施政舉措,未推行先出亂子,真是可圈可點,特區管治班子收到嗎?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