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災反映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矛盾 文:文瑜

近日,內地河南及周邊等地持續遭遇強降雨,鄭州等城市發生嚴重內澇,一些河流出現超警水位,個別水庫潰壩,部分鐵路停運、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汛形勢十分嚴峻。截至7月23日12時,河南省會鄭州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已經導致51人遇難。同時,據初步統計,鄭州市已緊急轉移安置接近4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4209.73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55億元。而這次河南暴雨引發的水災,民眾在關心之餘也有不少質疑,比如每逢國內城市水災發生,網路上就會「準時」出現的下水道問題。

通常來講,城市的雨水主要靠雨水管道進行輸送,最終匯入河流或者大海。主要是重力管道,部分地區有雨水泵站,靠水泵把雨水打出去。而河南屬於內陸城市,沒有大海給它洩洪用。加上雨水管道的輸送能力是有限的:一般城市道路按照三年重現期(重現期是表示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用來衡量自然災害的量級)進行設計,也就是說這管道只能容納三年一遇的降水;主幹路按五年或者十年的重現期,只有洩洪暗渠才能到達二十年一遇的重現期;一般來講,不是重大水利工程,不會超過一百年。

有的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不能用大的重現期?沒別的原因,現在管線實在太多了,管線之間還要保證安全距離,所以註定了雨污水管道不能太大,主要靠城市綠地和海綿城市的蓄流能力緩解雨水管道的壓力。

本次河南降水就相當於重現期在百年以上的降水,單單7月20日,鄭州市的24小時降雨量達到了610.5毫米,最嚴重16時至17時,一小時降雨量達到了201.9毫米,這個數據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氣象觀測站測出的單小時最大雨量記錄,一小時之內降雨量達到201.9毫米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一小時之內把105個西湖直接傾倒在鄭州。

最後結果就是河流水位快速上漲,雨水排入口的水流流速不如河流自身的流速,甚至形成倒灌,城市中的雨水管道迅速滿流,泵站到達警戒水位後停止運轉,雨水沒有出路了,只能在城裏四處流動,在重力作用下在低處聚集。

當然,如果整個城市都是綜合管廊,這種情況可能會得到緩解,但雨水也只是轉移到了管廊裏,因為下游已經滿了,沒有地方排了。而且綜合管廊的造價之高,是一般地方財政負擔不起的,而且管徑不是越大越好,管徑過大會導致平時雨水流速過低,容易淤堵。

強化危機意識應對極端天氣
按目前國內現狀,老舊的排水基建大部分是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的,而且很多管材的使用壽命會因為地質原因而縮短,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短期爆發性事件,而在建設時為了應付一年、幾年甚至幾十年一遇的事件肓目擴大建設規模,試想一下,打個比方如果為了應對節假日高速大堵車修雙向二十車道、為應對景區遊客高峰修容納一千人同時入廁的廁所、為了應對城市內澇大肆修下水道等等,如果真的這樣修建好了,又會有人說修這麼大的規模平時完全用不上,這是巨大的浪費,任何基礎設施建設都不能做到平時與災難時互相相容,面對災難及時救援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本次降水引發的水災,我相信哪個國家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是不可避免的。這麼大的降水量,任何市政措施都只是緩衝裝置,當然,通過這次水災事件也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一,環顧全球,中國北方的暴雨,西歐的洪災,北美的熱浪,一個接一個的極端天氣,或許正是老天爺發出的警訊,別以為氣候變化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法漠視。而鄭州這種極值,攤上就很難逃。但也並不是就沒有經驗和教訓。也就是這個月,北京也多次有暴雨。暴雨來臨前,政府一遍遍發出預警,山區公園等紛紛關閉,中小學幼稚園關閉,很多單位也連夜下發通知,沒必要一定要上班的人,居家辦公等等,雖然最後雨水沒想像得那麼大,當時大家還有不少調侃,但我卻覺得這樣的決策是最有魄力和擔當的,面對這種極端天氣,哪怕十防九空,也必須未雨綢繆。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人的生命還重要。

二,當下科學是在進步,但大自然畢竟是大自然,我們講人定勝天,但有的時候,人是無法勝天的,最終還是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我們都是普通人,平時難免糾結於收入的多少,人事關係的複雜,各種酸甜苦辣;但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人類還是太脆弱太渺小,更要有所敬畏。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在全球氣候加速變化、極端天氣不斷增多的的大背景下,怎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人類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文:文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