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無一「分」收穫? 文:鄧家豪

不足一個月即迎來新學年,部分來年將面對呈分試的小五和小六生已開始複習所學,努力準備;一些來屆文憑試考生已經埋頭苦讀,期望在公開試脫穎而出。筆者不期然反思考試對學生的影響,也希望藉此機會為經常沒有考取「八、九字頭」的學生「討回公道」。(笑)

沒有「收穫」的耕耘

考試前,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會努力備考,結果出爐之日,成績不佳的卻依然難免被師長責罰。部分學生因為「強差人意」的分數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影響自信。以一百為滿分的考試為例,成績九十分或以上的學生往往受到嘉獎,可能贏得一句讚美、一個卡通印章或一份小禮物;然而,考取六、七十分以下的,被嘉獎的機會固然極微,更大可能是被師長責罰。不但沒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得來的分數只要不「達標」,隨時淪為被懲罰的原因。

難道考五十分的學生完全沒有付出?

學生的付出和努力因為師長較執着「失分」而被忽略,弱點則被標籤和放大。學生的努力被輕視,學習興趣被一次次「屢敗屢戰」消磨殆盡。這不是「考試」的錯,分數沒有被「善待」才是問題所在。

難道學生在考試得到五十分而不是九十分,那五十分就不包含學生的付出和努力?當付出被忽視甚至變成被詬病的根據之一,「屢戰屢敗」的學生難以保持動力積極學習,甚至開始有機會「躺平」。試想想,公司裡表現出色的員工有工資和花紅,而表現平平的則不可支薪,那位表現平平的員工還會繼續工作嗎?

公平對待每一「分」

希望獲取獎勵是其中一項常見的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應多思考如何公平地獎勵學生的付出。分數較低的學生,不等如沒有努力和付出。師長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分」,甚至獎勵每一「分」。筆者認為一套公平而有效率的獎勵機制,可以提升更多學生的學習動機。

除此以外,教育工作者應善用成績和分數,協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強項,而不是單單看重失分部份,無意間令學生承受更多打擊。當學生可以從考試認清自己的強處,欣賞自己,更容易激起學習興趣。

筆者深信學習動機是教育的基石,而要有效率又精準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涉及整理和分析大量數據。這不但需要研發相關教育科技,也要師長和學生養成整理、分析和應用學習數據的習慣。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以適應變化急促的社會將是教育界未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