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0+3」對本港經濟有利嗎? 文:陳凱文

雖然這樣說又會得罪人,但是自從香港放寬入境檢疫措施,無論是「3+4」還是現在的「0+3」,是如何做到特首李家超提過的「科學精準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以醫學研究發現來看,omicron平均潛伏期為2-4天,絕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驗出,意味着香港把定點酒店隔離減至7日以下的一刻起,便無法避免尚在潛伏期的入境確診者進出社區,而不論是4天醫學觀察還是現在的3天,都只是入境者進食肆進膳,完全看不到任何科學抗疫的影子。

換句話說,自香港放棄7日定點酒店隔離的一刻,已是從科學上放棄「外防輸入」,現時仍保留部分所謂的抗疫措施,根本無法阻止病毒經海外傳入社區,同時亦意味着未來除非能誕生一種感染預防率極高的疫苗,否則海外只要有新的病毒變異株,便必然會傳入本地社區,最終造成新一輪的感染潮,推高香港的本地確診數字。既然如此,港府現在不搞「0+0」而要繼續搞「0+3」,除了可以對外宣稱自己沒有「躺平」之外,又有什麼科學上的實質意義呢?

正因如此,現時大部分為港府推出「0+3」措施的文宣,都不會或不敢提到政策的放寬,究竟有何科學上的抗疫理據,而是把理據放在接種疫苗後的重病率和致死率降低、感染過後痊癒者體內有抗體。先撇開疫苗的感染預防率、感染後有否長新冠,以及感染者體內抗體,能否免受未來新變種的病毒感染,既然新冠疫情已如「0+3」支持者所言,已經徹底流感化,他們為何還支持「0+3」呢?

按照他們的邏輯,他們應該全面支持香港徹底在抗疫上撤防,同時全盤否定內地至今仍奉行的動態清零政策啊?外媒和支持「與病毒共存」的本港反對派,其邏輯便是這樣,所以他們批評內地過度防疫。相比之下,那些口頭上親建制的「0+3」支持者,便只敢用流感化作為支持「0+3」的理據,一談到內地抗疫方針,他們便語窒了,這是部分建制中人聲稱新冠已經所謂流感化時,在邏輯上存在的矛盾之處。

是故,部分較為聰明的建制中人,便索性不談香港現時在抗疫上是否科學的問題,而是把論據放在感染風險、經濟動力與日常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之上,但是他們往往只能流於空泛的口號,從來不會亦無法提出數據,證明所謂「對外通關」對香港能帶來實質的經濟益處,因為客觀的事實擺在眼前,「0+3」的最大直接結果,是方便港人出外旅遊,有旅遊公司數據顯示,出境航班訂單量增近400%,入境航班只增長逾155%。

有人說,單看「0+3」後港人外遊數字遠高於入境訪客數字,是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然後說香港最大競爭優勢,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自由港」,資金、人才自由流動,制度接軌國內國際,但他們能提出「0+3」之後,香港能從中賺取的外匯數字乎?他們能提供數據,證明放寬措施之後,結果是入超而非出超嗎?沒有,支持者只會提出一堆沒有數據支持的空泛口號,而這樣的表態文章,根本無法讓我們了解不搞「外防輸入」帶來的經濟益處,為何可以大到可以罔顧新增的本地感染和死亡數字。

更重要的是,過去的本地經濟數據顯示,香港無論在金融、物流還是旅遊的支柱行業裡,都證明香港爭取跟內地免隔離通關,即「對內通關」的益處,好處比現在只搞「對外通關」大。以香港港口的貨物吞吐量為例,內地是香港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進口價值達221億港元的港產貨物。 經香港轉口進出內地的貨物共達34,749億港元,佔本港轉口總值89.6%。

我們再看看香港的旅遊業,香港於2019年雖受修例風波影響,遊客整體數字下跌14.2%,跌至5 591萬人次,但是內地遊客仍是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場,其旅客數目佔整體訪港旅客78%,人數超過4360萬。再說股票市場方面,內地企業在香港2,236間上市公司之中,數量佔比超過一半,股票市值佔比超過80%。如此一來,當大家均知內地因為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現時所謂「對外通關」跟「對內通關」只能二選一時,香港現在透過「0+3」走向「對外通關」的一途,真是對本地經濟有利嘛?這是「0+3」支持者需要回應的問題。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