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與教育 文:鄧家豪

全國兩會精神

全國兩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圓滿閉幕後,社會各界開始就學習兩會精神舉辦座談會和講座。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及兩會的工作報告,將可以更深入了解國家乃至香港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於全國兩會三次提及「新質生產力」,指導國家如何於新時代持續發展。科技發展史無前例快速的當下,新質生產力將呼應科技創新的大趨勢,成為我國繼續乘風破浪的關鍵。故此,各界應當深入了解新質生產力,其中肩負培養未來社會棟樑的教育界自不例外,高等院校甚至是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核心,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推手。

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於黑龍江考察,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其特性在於「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舊」的生產力因為「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躍升為更高質的「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是單獨某個部份的蛻變,而是全盤全局的升級改革,用電腦系統作比喻,那不是一個Patch(補丁)而是整個系統升級,是多項功能甚至整個結構的躍進。

兩會精神與二十大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一脈相承,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乃重中之重,實現「科教興國」將繼續是社會各界尤其是一眾教育工作者的義務與責任。

產、學、研結合

當教育、科技與人才三者開展良性循環,新質生產力便能蓬勃發展。高等學院匯聚頂尖研究人才,攻堅科技壁壘,是整個社會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應社會發展需求,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產、研」結合,投放人力與資源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或實際應用。另一方面,企業與院校的合作越發緊密,培養莘莘學子為產業所需的人才。產、學、研的高效率結合,不單可以大大提升新質生產力,更甚可以催生全新的產業,提供青年就業及發展的大量機會。

近年,香港各大院校紛紛成立知識轉移辦公室(Knowledge Transfer Office),是大學把「知識」(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應用的重要機關。知識轉移辦公室多負責舉辦不同的創業計劃和比賽,引領師生參與「知識轉移」,推動產研結合。這些比賽或計劃,要求參加者先提供創業計劃書,經過評審篩選出優勝項目,給予資源培養。評選的準則大都以「創新性」、「知識應用」和「可行性」等為依歸,依筆者觀察所見,又似乎以有「專利發明」或「有大機會獲取國際獎項」的項目更容易脫穎而出。

一件產品能否被市場接納,能否創造龐大盈利不應是一個項目應否被培養的單一指標。同樣,一個項目是否能獲獎,是否有專利發明,也不該是贏取一個「被孵化」的機會的「重中之重」。知識轉移辦公室的KPI(關鍵之效指標)是旗下項目於國際獲獎項次數還是產品的營收或營利,抑或是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這個KPI將靜悄悄地影響產研發展,影響「知識轉移」的效率,不可不察。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