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手法緝捕逃犯見成效 文:松柏

2023 7 3 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 國安處首次以懸紅方式,以各一百萬港元通緝八名竄逃海外、涉嫌干犯《香港國安法》罪行的反中亂港分子,包括任建峰、袁弓夷、郭鳳儀、郭榮鏗、許智峯、蒙兆達、劉祖廸及羅冠聰。

各人均於潛逃海外後投靠外部勢力,挾洋自重,配合使出以港遏華的卑劣把戲,利用不同場合抹黑香港狀況或呼籲作出制裁,企圖損毁中央對特區政府實施的有效管治,藉機搞亂、孤立及牽制中國,以打擊中國發展進程。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雖遠必究。警方國安處自 7 月初展開通緝八名逃犯及相關行動以來,不僅已取得顯著成效,更彰顯全面準確貫徹實施《香港國安法》的堅強意志,進一步堅定香港全社會維護香港國安法權威的信心和決心,鞏固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成果。

行動鋪天蓋地,漢奸及逃犯「內外困窘」

八逃犯面臨的「內憂」困境

國安處以懸紅方式通緝八名竄逃海外的反中亂港分子,並展開鋪天蓋地的行動,對八名通緝人士造成強大的震懾之效,部分被通緝人士的言論有所收斂,郭榮鏗、羅冠聰及劉祖廸的社交平台活躍度明顯下跌。

國安處除對有關人士發出拘捕令和通緝令外,亦向其在港聯繫人、以及針對各逃犯在不同層面採取行動,在逃犯本人層面,取得顯著成效,情況如下:

1.承受巨大心理威嚇

羅冠聰、許智峯、劉祖廸及郭鳳儀先後於公開場合表示擔憂自己安全,紛紛乞求外國政府採取保障措施,反映行動對其身心及生活造成巨大壓力,使其惶恐渡日:

◆ 羅冠聰:於 7 月 3 日表示通緝消息令其緊張及有無形壓力,另於 8月 9日出席BBC《HardTalk》節目時表示自己對家人感到抱歉,並擔心自己被「捉走」。

◆ 許智峯:於 7月 23日發布的澳洲時事雜誌《60Minutes》訪問中提及擔心中央政府或會「綁架(kidnap)」其子女,自己會警惕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 劉祖廸:於 7 月 31 日發布的網媒《The Guardian》訪問中表示被通緝後擔心個人安全,並開始需配帶個人響鬧裝置及電筒作自衞。

◆ 郭鳳儀:於 8 月 9 日在其家人被警方問話後,在 Twitter 發文表示對父母感到抱歉,亦承認內心存在恐懼及擔憂。

許智峯(中)
許智峯(中)
郭鳳儀
郭鳳儀
劉祖廸
劉祖廸
羅冠聰
羅冠聰

2.資產被充公凍結

國安處高級警司洪毅曾於 7 月初展開通緝行動時指出,《香港國安法》第 43 條列明處方有權凍結、限制、沒收及充公涉案人士用於或圖用於犯罪的財產及犯罪得益等資產,能果斷截斷亂港分子的資金鏈。

部分通緝人士亦公開批評其資產被凍結,顯示其對資產被凍結一事甚為在意:

◆ 蒙兆達:於 7 月 5 日向網媒《追新聞》透露其在香港的銀行戶口已遭凍結,感到十分憤怒:「你有咩權凍結我嘅資產?你係咪懷疑我洗黑錢呢?係咪懷疑我啲錢有咩非法來源呢?」

◆ 袁弓夷:於 8 月 12 日在其個人YouTube 頻道《袁爸爸 袁弓夷政經評論》中,聲稱其於 5 年前在匯豐銀行購入,總值逾百萬元包括人壽及醫療等的保險,自今年 7 月通緝令生效後被凍結,批評匯豐銀行已變成「國安銀行」,並揚言會控告匯豐銀行及國安處。

袁弓夷(右)
袁弓夷(右)
蒙兆達
蒙兆達

3.行為失當或被禠奪專業資格、學位

被通緝的八名反中亂港分子當中,任建峰及郭榮鏗分別為香港執業律師及大律師。兩人在潛逃後公然勾結外國勢力,甘願成為外國傀儡,多次於不同場合發言抹黑香港狀況,甚至呼籲作出制裁,罪行滔天卻逍遙法外。

律政司司長在 7 月 10 日發聲明,指二人利用其律師身份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及法治,故向「香港大律師公會」及「香港律師會」投訴二人專業失當;而「香港律師會」會長陳澤銘在 7 月 11 日確認收到有關投訴,並表示會按既定程序嚴肅保密處理。

同時,「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聯同多名市民在 7 月 13 日到大律師公會集會請願,重申二人行為涉嫌嚴重違反作為法律執業者的重要專業守則和道德,不但令業界聲譽受損,更影響外界對特區司法制度和法治的信心,要求大律師公會和律師會撤銷兩人的大律師或律師資格,可見市民支持禠奪二人專業資格。

就上述操作,任建峰曾於路透社訪問時作出批評,聲稱「香港律師會」要「褫奪」其律師資格是對其「打壓」云云, 而郭榮鏗亦在被通緝後「笠水」停止發言,可見二人就其專業資格即將被褫奪感到非常擔憂,時刻提心吊膽。

除此之外,網民又主動發起「一人一信」行動,要求本港三間大學褫奪漢奸羅冠聰、許智峯、蒙兆達和劉祖廸學士學位資格,可見社會面不乏反對漢奸的聲音,認同漢奸猶如「過街老鼠」,無資格擁有本地學位的榮譽。

任建峰
任建峰
郭榮鏗
郭榮鏗

4.黃圈遭遇的「外患」困局

國安處大力打擊、以及所謂黃組織、黃商家接連萎縮退出後,「黃圈」日漸凋零,惟一小撮死心不息的極端分子,堅持透過「軟對抗」方式,於線上線下宣揚違法意識,並煽動市民支援、資助其被捕黨羽,延續港獨抗爭情緒。

國安處展開通緝八名逃犯及相關行動以來,與八名被通緝人士有瓜葛的組織/人士同面臨困窘,本地及海外「黃圈」飽受打擊,具體情況如下:

 

「黃圈」玩完真閉翳

竄逃海外的羅冠聰為「香港眾志」創辦人之一,與在港的前 「香港眾志」骨幹成員關係密切,「香港眾志」於《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宣布解散,其骨幹成員另謀出路,成立「懲罰 Mee」網購平台,打着「黃色經濟圈」的旗號,繼續宣揚反政府情緒及「港獨」意識。

在通緝八名逃犯的相關行動中,國安處高調拘捕營運「懲罰 Mee」的前「香港眾志」人員及搜查關聯公司,至今有 7人被捕,累計受羅冠聰牽連及與「懲罰 Mee」有關,曾被帶走問話人數達 14 人,當中包括黃之鋒「契媽」余志欣。

而「懲罰 Mee」的手機應用程式、面書及網頁期後已相繼下架,多間曾加盟「懲罰 Mee」的本地「黃店」亦憂慮受到牽連,隨即作出「恐慌性割席」;據消息指,至今已有約 50 家 「黃店」移除店內「懲罰 Mee」的加盟標誌,當中包括「光榮飲食」、「渣哥」及「友利冰室」等。

同時,一度以「黃店」自居的商家亦猶如驚弓之鳥,3 間知名 「黃店」,包括「荔記」、「HK9Egg」及「一日三餐」於行動開展後隨即宣布終止一切業務,可見國安處行動對逃犯羅冠聰及其在港團夥,甚至是「黃色經濟圈」已造成沉重打擊。

此外,一直為前「香港眾志」成員的重要收入來源「Patreon 收費平台」亦已將所有文章全數下架,並於 8 月上旬停止運作, 收費選項亦已取消。

「香港議會」無人騷

國安處針對八名逃犯展開的行動,亦成功引起反政府陣營內訌,多名反對派的所謂「同路人」連番對袁弓夷發起的「香港議會」提出批評及杯葛其行動:

◆ 前葵青區議會副主席張文龍認為「香港議會」缺乏認受性,因大部分香港人無法參與,亦不會受議會影響。

◆ 前區議員劉珈汶接受《追新聞》訪問時,質疑「香港議會」的認受性及投票方法的安全問題,另表明不會參選 「香港議會」。

◆ 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總裁鍾劍華於社交平台表示對 「香港議會」選舉有所「保留」,並形容「香港議會」參與 者「鬼五馬六」。

◆ 「攬炒團隊 」創辦人劉祖廸指「香港議會」沒有所屬領土、管治及兵權,認為現階段並不適合推行「香港議會」。

◆ 羅冠聰於BBC訪問中,質疑袁弓夷推動的「香港議會」仍未成熟,現無計劃參與其中,以免影響其他重要的倡議工作。

「工運圈」恐慌性割蓆

前「職工盟」頭目蒙兆達被通緝,對本地蠢蠢欲動的工運反政府分子猶如「當頭棒喝」,在蒙兆達家人被國安處帶走問話後,前「職工盟」主席黃迺元公開表示對蒙兆達家人被帶走問話毫不知情,亦不知蒙的最新情況云云,反映其深感恐慌,絕不希望與通緝犯蒙兆達扯上關係,因而作出「恐慌性割蓆」。

而蒙兆達自其家人被問話至今,未有如以往般高調出席海外工運活動,亦從未公開回應其家人在港被查問一事,相信有關行動對其造成相當的震懾效果。

國安熱線舉報應記一功

截至今年 2 月,「國安處舉報熱線」數字已達 40 萬個。特首李家超於 7 月 11 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曾指出,跟進調查八名逃犯期間「不斷有新資料出現」,據悉,當中不乏海外和本地市民透過「國安處舉報熱線」的不同平台,提供與八名通緝犯或其相關人士的資料。

相信警方已就收到的大量舉報作深入情報分析及調查,並作出全方位周全部署,行動仍然繼續,不排除有更多人士被捕,以全力將通緝人士緝捕歸案。

緝捕行動陸續有來

國安處懸紅通緝八名逃犯及展開一連串行動,本地反政府人士、組織,甚至駐港領事等均不敢發聲,相信是自知「身有屎」而極度擔憂受牽連。

儘管八名逃犯未回港自首承擔責任,但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天涯海角,終身追捕」,相信特區政府將承接良好勢頭,不日開展新一輪行動,乘勝追擊。

貫徹特區政府追究到底的精神,相信下一浪行動不單止會跟進「禠奪專業資格、學位」等的行動,還會以包括啟動《國安法》第 55 條、註銷護照以及制裁等更深入、更破格的招數出奇制勝。

特區政府亦可考慮就眾通緝犯及其關聯人士逃稅漏報行為作出調查、追究其家屬濫用公屋及其他政府資源的行為、甚至依照打擊高志活的方法研究啟動《國安法》第 55 條,由內地司法機構依法就八名逃犯進行檢控等等。

總結

《香港國安法》落實生效,並且得到切實執行,香港社會才恢復了正常秩序,讓香港的法治社會得到維護,司法正義得到彰顯,自由、民主才有保障。然而,維護國家安全的路漫長,外部勢力亦賊心不死,持續干擾香港事務以港遏華,有潛逃海外人士亦不惜充當漢奸配合,維護國安的工作可謂暗湧處處,任重道遠。

國安處已向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發出明確訊息,警告不要妄想潛逃就可以逃避刑責,唯一結束被通緝生活的方法就是自首,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所言,「今日你仲有些少利用價值,可能外國仲有啲保護傘保護緊你,他朝當你冇利用價值時,你就會變為一個棄卒」,不能自保之餘,還禍及所有與其相關人士。

文:松柏

時事評論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博士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