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金融業 需要「背靠」而非「依賴」祖國 文:劉 信

隨着港股持續低下,連同近年新股低迷的情況,由於特首李家超宣布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成立小組,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再次被掀起。巧合筆者上周指出施政報告中的另一個重點,應放於如何重振股票市場的聲譽,故本文將集中討論如何重新吸引企業來港投資及近年低迷的原因。

自回歸以來,依靠着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使香港多年來持續霸佔全球上市IPO的首位,也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的一個重要門戶。但據資料顯示,印尼今年至5月為止的IPO集資額已經超越香港,躋身全球第4位,也是近28年來,香港排位首次跌至第6名。來港IPO數字銳減的原因何在?

論者固然會首先提出,內地經濟自疫情後出現新常態,致使企業決定上市時機較為審慎。然而,即使企業轉趨審慎,但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還是大有人在,由滴滴出行到盛傳會選擇在港上市的瑞幸咖啡,最終全部選擇落戶美國,究中原因是香港政府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一間企業決定上市地點原因眾多,由審查門檻、股市熱度、自身因素等等缺一不可。港交所近年明顯見到在此的努力,值得一讚,由放寬第二上市門檻,到於8月初,不再要求企業詳細披露與中國有關的業風險都是一例。

但綜觀過去,香港近年的集資王,撇開友邦保險,頭十名全部都屬於中資企業。香港作為中國企業對外的門戶,背靠祖國是必然。然而門戶並只不是對外的一個渠道,更重要的是國際市場與中國市場的接軌門檻。自回歸以來,香港政府過份依賴祖國,而沒有發展及吸收境外業務,乃是香港金融業的死穴。印尼與香港位置不算太遠,印尼有能力吸納的企業,香港為什麼吸納不了,這是香港政府另一個必須處理的問題。

當祖國企業開始有能力獨立,不依靠香港都能與境外接軌時,香港如何能夠重新吸引這些企業,方法必須是重新培養一個中西混合的經營環境,讓中資企業能夠在同一時區及中國境內,建立與境外的聯繫。

說到底,香港政府過去過份依靠祖國,2003年依靠自由行重振經濟,2008年依靠中港直通車的傳聞推動股市。大灣區融合是國策,香港只是是單純融合然後繼續依舊依賴祖國,抑或真正發揮一國兩制特色,「背靠」而非「依賴」祖國,面向世界,成為引導大灣區更上一層樓的支柱城市,才是政府應該考慮的正確方向。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