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波是圓的,我們還可怎看世界盃? 文:悠 然

我曾是瘋狂球迷,會為看足一屆世界盃所有比賽而沾沾自喜,也會為心儀球隊出局而悶悶不樂,不過,人間的任何喜好都鬥不過時間,隨着年紀愈大,要兼顧的事愈多,對足球的狂熱也江河日下。所以,我是以娛樂的情懷、以有空閒為前提觀看今屆世界盃的,就是看着比賽也不全神貫注,就是一種雲淡風輕的快樂。

不過,雲淡風輕之餘,在看球的同時,我還是有兩個全新發現的:

1)世界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東亞/斯拉夫是一種玩法,歐美和中東富國是另一種玩法。

前者如東亞的中日韓、斯拉夫的俄、烏、白等,陣容全是自己人種競爭,除了極少數的歸化球員,其他99%都是本族裔,否則寧可不要成績突飛猛進,這是以民族融和為最大前提。

歐美中東就是羅馬帝國角鬥士模式,選或買該項目的最佳人種,然後加倍訓練,以奪牌為要,以結果為導向。

前晚日本反勝德國,日本全是東亞臉孔,德國則有傳統日耳曼白人、東歐白人、黑人還有不少土耳其後裔。資深球迷都知道,德國以前的所有球員都是傳統日耳曼白人,今天的轉變和德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引入大量土耳其人、九十年代歐盟一統有關。這種做法好處是集各種族之長,成績必然是最優化,但這種僱傭兵式的混合,對主體民族的整合卻是大忌,盛平年代還可以是說吸引各國人材,但一有戰禍出現就難會分崩離折,東西方歷史都有這方面的教訓,當年蠻族橫掃羅馬帝國或五胡亂華的殷鑑不遠。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這些年在歸化問題上糾纏不清,一方面想用這個方法快速提升成績,另一方面又羞於說國人青訓的失敗,特別是和日本比較,更見失敗。

換另一個角度,世界盃也好、奧運也好,並沒有所謂競賽公平,對強國富國而言,更大的考慮是民族特性,那些以為大型運動比賽就是公平的人,忘記了公平是可任意打扮的。

2)世界盃和奧運最大的不同,就是世界盃像一個科目的考試,奧運是所有科目的總成績。

昨晚世界盃首輪結束,16場裏亞洲2勝1平3負,非洲2平3負,北美洲2平2負,南美2勝1平1負,歐洲7勝4平2負。歐洲明顯佔優,南美也非常强勢,如非亞洲兩場驚天大冷打破了歐洲南美舊格局,歐洲南美是一統天下。

不過,這個單科考試和現實世界的洲際國力比賽相去頗遠,在俄烏衝突後,歐洲已是今日的世界病夫,南美則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我們參考2021年東京奧運的獎牌榜,前十名的排名很有意思,更能體會真實世界的真象,那十個國家正好有122年前的八國聯軍的七國,只是今天已沒了奧匈帝國,換上一個澳洲代替,並且,加上另外兩國:中國和荷蘭。

這也說明,一百多年來,世界主要列強的座次並沒有太多變動。儘管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殖民地獨立、再加上一場冷戰,在國家間的血腥競爭和撕咬後,一百年來的地球,主要列強座次略有改動,並在世界範圍上卻未有大變化,除了一個國家例外,就是中國。

這個表顯示的也是全球的工業列強俱樂部,一百多年來,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成功地實現了敗部復活,硬擠入俱樂部,並漸漸走到最高位。

那是一個曾經幾近亡國亡種、貧窮落後、任人宰割的農業文盲大國,通過獨立自主、不懈努力,建成了世上唯一的十億人規模、門類最全面的工業國,最後更成爲世界工業製造業老大,工業產值是美日德總和。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