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什麼要得罪中國? 文:悠 然

前天有外國記者提問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問「為什麼中國政府會對自韓國赴華的旅客進行核酸檢測?」毛寧回覆是「對於個別國家執意採取針對中國公民的歧視性措施,我們不得不按照對等的原則回應。」那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會在大環境轉差時故意得罪它的最大客戶——中國呢?

原因和中日關係是一樣的。半導體和汽車產業是韓國支柱產業,現在中韓在這兩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是零和式競爭,中國之得就是韓國之失,韓國只能與中國硬碰到底,別無選擇。

韓國1月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16.6%,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11.1%,進口下降2.6%。1月貿易逆差擴大至126.9億美元,創歷史單月新高,出口繼續衰退,對華出口也繼續衰退。韓國出口競爭力強、門類多,向有出口金絲雀之稱,即最能反映世界貿易情況,韓國出口衰退則代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

我一直認為剛過去的2022年,對中國而言是又悲又喜,悲的是疫情防控使服務業內傷,間接拖累整體經濟表現;喜的卻是中國產業升級由量變到質變,和日韓的貿易關係是最明顯的晴雨表。

日韓製造一直比中國高端,故此三國形成上下游關係,一起賺世界–尤其是美國的錢,三方樂也融融。日韓兩國對中國都享有大額的順差,每年都在幾百億美元以上。以韓國為例,從1994年8月到2022年4月,連續28年對華貿易保持順差,更曾經有過最高600億美元順差的紀錄。如果從韓國1992年和中國建交開始計算,韓國累計對華貿易順差超過7,000億美元,可以說韓國近三十年崛起,能快速擠進發達國家,中國龐大市場的支撐起到關鍵的作用。

但是近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逐年降低,速度越來越快,到2022年下半年每月對華都是逆差,去年對華整體順差只有十幾億美元。到今(2023)年韓國將是對華全年逆差,這發展和日本幾乎一模一樣。2022年日本對華逆差高達6萬億日元(467.30億美元),今年逆差只會更多。

此外,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激烈的變化,日本的家電、手機早就衰落,現主要靠汽車和部份先進設備支撐,日本對華出口的減少,也使韓國在2022年取代日本成爲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而韓國情況也不見得樂觀,其手機、芯片、造船、家電、面板都面對中國激烈的競爭,並迅速被後者取代。去年,韓製電動車、電池的原料都要從中國大幅進口,對中國產業依賴度高達80%。而半導體對中國出口繼續衰弱, 8月起轉為負增長,前9個月累計出口額同比減少19.1%。同期,對華半導體出口額減少16.3%。對香港的出口額也銳減41.2%,僅為156.35億美元。

中國除了在低端產品橫掃日韓,在中高端的機械、電子、通訊、汽車、化工產品爲主,還有大量的中間工業品,日韓的製造業層級正在被中國取代。

2022年是標示着三十年來中韓產業上下遊合作的和諧不再,兩國貿易從互補到相互競爭,韓國在全面競爭中節節敗退。對韓國而言,如果長年逆差就是沒頂之災,所以,當美國想全方位圍堵中國、打擊中國產業發展時,是符合韓國國家利益的。只可惜,中國太強太大太近,韓國只能惡心,不能作惡。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