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向型經濟隨大環境衰退 港府財政政策宜著眼刺激經濟增長 文:姚潔凝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出席完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相信他從國際論壇中已理解到,全球的經濟將會在這一年面臨大衰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屬外向型經濟,香港亦無法獨善其身。香港在下月將會發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成為社會各界的焦點。香港90位立法會議員中,最大黨派如民建聯、工聯會和經民聯合共有33位立法會議員,已向傳媒表示希望香港政府今年繼續派發消費劵,而只有六位立法會議員的新民黨和一名獨立立法會議員,卻表態港府應開源節流,不建議港府派錢,還有約50位議員尚未表態,究竟香港政府應該繼續派錢,還是要隨國際大環境實施緊縮政策呢?筆者會在以下部分逐一剖析。

羅兵咸永道是四大國際會計師樓之一,國際大行在世界經濟衰退下,仍建議政府新一年度繼續派發消費券,金額約3千至5千元,分三期派發。該行專家預料,香港政府2022/23財政年度將錄得1,090億元的財政赤字,是近10年內第二高。該行估計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財政儲備為8,481億元,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總開支,財赤只佔儲備約13%,香港仍屬財政健康水平。專家敦促政府考慮為中產人士提供稅收和非稅收支持,繼續提供2022/23年度利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百分百寬減,並增加上限至每宗2.5萬元。為著要吸引外來資金,港府應與新加坡看齊,考慮將股票印花稅下調至疫情前水平。同時,政府亦應就基礎設施融資作長遠計劃,考慮將基礎設施融資證券化和設立基礎設施基金等。

翻查資料,香港在回歸後25個財政年度裏,共有7個財政年度出現赤字,包括1998至1999年經歷金融風暴、2000至2004年經歷「沙士」,以及2019至2021年。去年預算案原本估計,有千億元赤字,最後公布有189億盈餘,每年財政司司長都會「估錯數」。其實,這是公共政策中的「期望管理」技巧而已。香港政府每次在《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前,不斷向傳媒誇大財政赤字的數目,先向市民調整期望,不要對政府有太大希望。然後,當《財政預算案》正式公布時,便把政府非經常性的收入,如發債的「收入」、地價和利得稅的收入,還有房屋儲備基金回撥,及未來基金投資累積收益等撥入賬目中,這些非經常性收入便能令政府「轉虧為盈」,可見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的所謂赤字,只是撥數前後的把戲,以降低市民對政府的期望。

在愛國者治港下,香港立法會的治港精英,和之前有反對派的立法會一樣,只懂叫政府派錢,卻欠缺對香港財政長遠的政策倡議。從長遠公共財政和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貧富劃一的「全民派錢」只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無助在全球經濟大衰退、日用品高通脹和滯脹下,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長期的經濟增長有三個主要動力:第一個是勞動力,第二個是資本,第三個是技術。技術變化很難觀察,主要靠創新科技帶動。至於勞動力和資本的提升,就要靠醫療、教育和減低融資成本來維持。香港的財政儲備要作出適當的針對性社會投資,以改變香港長期依賴金融和地產產業的弊病,為社會長遠的發展和繁榮未雨綢繆。香港政府派錢宜以針對低下階層特定群組為對象,鼓勵市民進入勞動力市場,協助推動經濟而非搞福利主義。

全球因過去十多年持續的量化寬鬆,各國央行正在以緊縮政策,實施加息以抑制需求並遏制通脹。反觀香港有祖國的強大發展潛力,幸好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大方向下,財政政策要以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健發展為目標,當中要以促進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和教育方面的投資,並通過稅制改革達至公平的稅收,協助國家轉移國際貨幣支付制度,以對抗因濫發紙幣而引致的通貨膨脹,實現收入和機會的公平分配。其中大量建設公營房屋,為低下階層建設租賃式公屋,為中產建設可負擔的居屋,便是解決社會貧富懸殊的有效良藥。香港政府要利用龐大的財政儲備,不斷提升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水平,為社會在勞動力、技術和資本加大投資力度,社會才能有長遠的發展動力,市民才能與政府擕手,合力為大同社會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奮鬥。

文:姚潔凝
測量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