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對經濟盲目樂觀 暫緩大型填海休養生息 文:吳桐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年初將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即將過去的財年本港錄得過千億元財赤,比原先估計多出超過一倍。而展望下一個財政年度,亦未如政府早前一味「唱好」般將迎來强勁反彈,反而持續錄得財赤是「在所難免」。其實縱觀香港經濟,並非經歷簡單的短期調整,而是面臨人口老化、產業轉型、民生開支巨大等結構性難題。在此情況下,量入爲出、審慎理財變得格外重要,尤其針對重大開支項目更應仔細檢視,分清先後緩急。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涉及民生支出雖無法避免,但部分大型基建項目,例如興建跨境、跨海鐵路、交椅洲填海等是否可以商榷呢?

對本港經濟前景的擔憂絕非無的放矢,政府亦非第一次對未來盲目樂觀。首先是過去財年的財赤比預期翻倍,就是高估了疫後經濟復甦的速度。年初時,特區政府展望今年經濟增長有3.5%至5.5%,當時一些高層官員更信心滿滿地說,由於恢復正常通關,最終經濟增長率有望靠近高端。但結果到了年底要改口,財爺陳茂波上月撰文承認,外圍整體氣氛持續疲弱、息口持續高企、金融市場表現等因素,某程度限制本地消費的反彈力度,香港全年經濟增長將低於年初估算。現在一些投資銀行估算2023年香港全年增長可能只有3.2%,連年初的下限都達不到。展望2024年,大家的估算都比較保守,可能只有2%至3%的增長。香港金融市場乏力,航運、房地產、零售等各行各業都難以在短期內有起色。

其次,香港雖然有著不俗的財政儲備,現在應該還有約7,000億港元,相比很多經濟體長期赤字發行大量國債,我們當然是有積穀防饑的。但要知道香港這個經濟體很特殊,我們只是一個特別行政區,而且實行聯繫匯率,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香港經濟體細小,又沒有什麼特殊的自然資源,有的只是一些中央賦予的制度優勢。有人說可以發債開發土地,但香港的發債成本基本上掌握在外國評級機構手上。早前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將香港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低為「負面」。一旦財政儲備再縮水,相信香港被降級的機會將增加,融資成本會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

先著重發展北都區免冒進

眼見經濟增長短期乏力,香港在使錢方面就絕不應該大手大脚,更應遵循《基本法》的要求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近期有聲音就討論是否應該放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誠然香港缺乏土地供應,但同時開發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兩個大型基建項目,對庫房壓力是否過大?可否選出一個更優方案重點發展?

比較交椅洲人工島和北部都會區兩個項目,北都區的基礎、產業規劃和與內地的合作前景都更好。政府對北都區發展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收地、交通基建亦已上馬,更與深圳市成立了專門小組,溝通推進北都區的建設。相對而言,交椅洲每一吋土地都要靠填海得到,暫時「十畫未有一撇」。要同時推進兩個大型發展項目,香港在財力、人力各方面都比較冒進。

再者,政府曾表示整個交椅洲填海工程成本為5,800億,按香港測量師學會 2019 年的估算,人工島賣地收入可達9,740至11,430億元,但隨著樓市及土地價格調整,賣地收入估算之後被調低為7,500億。在上個月,有傳媒再根據去年及今年啟德住宅土地成交價估算,得出人工島賣地收入僅剩下3,300億至4,100億元,遠低於投入的5,800億成本,反而要倒蝕約2,000億,届時勢必令財政雪上加霜。有見及此,何必急於填海?

綜上所述,現時絕非倒錢填海的好時機,而對於兩個大型的土地發展項目更應分先後優次,在可見的將來,先全力推進北都區建設,待其進入收成期,香港經濟完全復蘇,基礎變得更強大之時,再考慮交椅洲未遲。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