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錢從何來?」 文:鄧家豪

1月17日,立法會議員鄧飛倡議把香港建為國際教育樞紐,建議本地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提供更多非本地生學額,增加學費收入,推動經濟。另一位立法會議員洪雯則認為現在非本地生學費無法抵銷成本,認為教育開支增幅超過政府收入的增幅,質疑香港教育產業化「錢從何來」。

教育產業的價值

教育不僅僅是一棟棟教學樓和傳授知識教師,它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其牽動的經濟價值非常龐大。非本地學生為香港學府帶來學費收入,其在港生活開銷,包括住宿、交通、零售和飲食都為不同行業帶來利益,甚至刺激就業,說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乃提升本地經濟發展動力的良方也不為過。發展教育,營建國際教育樞紐將衍生龐大經濟效益絕非癡人說夢,單看澳大利亞的悉尼已可略窺一二。筆者曾多次撰文分析教育產業為悉尼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國際生」(International student)儼如其經濟支柱,此等以百億計的「錢」足以說明「錢從何來」。

假若這些非本地學生畢業後留港繼續發展,將直接補足本港的人才庫,更甚者改變本港嚴重老化的人口結構,提升經濟活力。莫說教育以人為本,一地經濟何嘗不是以人為本?「搶人才」甚至「搶人」已經是多個亞洲經濟體的重點政策,若香港在這緊要關頭倒行逆施,後果不堪想像。香港教育質素高,綜合實力於亞洲首屈一指,不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吸收周邊地區人才和新生代,可說是捨己之長。

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長遠價值

香港為頂尖國際城市,此「國際品牌」近年常被挑戰。我們要守護這張「國際名片」,當然要從多方面「國際化」,擔當起為國家聯通世界,促進國際交流的責任。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將令香港得以推動更多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活動,進一步鞏固其「國際城市」的地位。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教育界一樣可以發揮作用,貢獻良多。香港擁有一流的國際化金融和商業系統,再建立一個國際化的教育平台將相得益彰。把香港建立為國際教育樞紐,將是捍衛這個「國際城市」的重要一步。

將香港建設成國際教育樞紐,有利於提升本地教育機構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直接貢獻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學生帶來多元文化,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激發創新思維。這種「國際化」教育土壤能夠吸引更多世界級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來港任教與研究,進一步提升本港競爭力。

錢從何「出」?

立法會議員洪雯提出公共財政壓力的問題,指出本港學費沒有包含「科研開支」,變相公帑要補貼科研,並不公平,認為要調升學費,減少教育開支。既然已經知道「錢(教育產業的價值與效益)從何『來』」,以上由議員提出的「錢從何『出』」一事就非常值得各界深思熟慮。

立法會議員洪雯
立法會議員洪雯

除了提升學費或公帑「補貼」,當局也可考慮引入私人投資、教育基金、甚至是與企業深入合作等方式來籌措資金,負擔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成本。而科研開支更不應被視為純粹的成本或支出,而應視為長遠投資,因為科研成果化為商品可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關鍵是如何轉化科研成果,如何推動高校的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有賴各界集思廣益,協同實踐。

建立香港為「國際教育樞紐」刻不容緩

教育以人為本,人才與邦國興旺攸關,教育帶來無可估量的發展優勢與效益,「錢」只能勉強「量化」部份教育的價值。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不單為本地帶來「錢」,更將帶來龐大的衍生價值與經濟效益,從多方面貢獻國家。

把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不是一個「沒錢就不做」的選項,各界應群策群力,長遠規劃,實現此重要方向。香港需要更多收入,更多發展機會,更多發展優勢,建立為「國際教育樞紐」刻不容緩。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