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色的金融戰 文:寒柏

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宣布大幅加息,「金融戰」已在無聲無色的響起。美國的「金融戰」是全球性操作,若只談及針對內地的部份,則有以下幾大範疇:

1. 以貿易戰及科技戰,企圖打擊內地的製造業及科研發展,從而衝擊內地實體經濟的增長。美國政府亦企圖以行政手段,強行迫使部份生產線撤出內地。

2. 由於內地製造業被美國制裁,出口受壓,誘使某些內地廠商匆忙投資東南亞 (例如:越南) 以規避美國的制裁。同時間,外資湧入東南亞,除了「炒高」各種生產設備及當地薪金之外,還刺激當地的房地產投資。以越南為例,其樓市泡沫亦已爆破,但生產成本依然昂貴,性價比遠不及內地。此外,美國的制裁亦波及只把部份生產線撤至東南亞的內地廠商。這批廠商雖然從東南亞出口至歐美,但依然受到美國的制裁,可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3. 美國政府亦不斷傳出修訂「香港關係法」及曾在疫情期間提高針對香港的「旅遊警示」。美國政府在港經營的相關部門撤資,這亦等同美國政府帶頭觸發「金融資產產搬倉」的情況。

4. 此外,美國政府亦立法限制美國其些本土基金投資內地及香港,迫使部份美國投資者撤資。內地經濟放緩,增長回落至單位數,再加上歐美本土經濟不景氣,亦促使歐美企業把資金回籠並局部撤出內地及本港市場。

5. 國際資本乘着美國政府針對內地之勢,除了打出「撤出內地及香港」的旗號及把資金調回美國之外,亦大舉「炒高」東南亞、日本、韓國、台灣及新加坡的股市,炒作「內地倒下」而「亞洲鄰國及海外吃飽」的假象。即使亞洲諸國亦同樣受到歐美需求減弱、出口下跌所累,還要面對內地製造業「內捲」所造成的嚴重競爭,但日韓台等樓市及股市都先後創出新高。

美聯儲加息,一方面正是要遏止本來已失控的高通脹,另一方面則要確保美元的價值。針對內地的連番操作,亦志在確保美元資產之價值而已。

特別是針對內地及本港股市的操作,則更是企圖以打擊「內地金融市場」造到拖垮「內地實體經濟」的效果。另一方面,美國資本在亞洲諸國製造泡沫,一方面或可以方便「收割」,另一方面進而亦可以把資金引到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從而刺激當地的製造業及經濟發展,從而打擊內地的實體經濟發展。

舉例說,明明製造業已一蹶不振的日本,其股市居然可以創新高。我們相信除了是當地已陷入「金融泡沫」之外,日本大財團仍可以在泡沫爆破前藉此集資而重振日本製造業。當然,日本經歷「失落30年」,人口正急速老化及萎縮,即使日本企業受惠於國際熱錢而「滿血」,又怎能立刻拉動其生產力及創新?日本股市的「抗奮」,似乎還是「泡沫成份」居多,但我們仍不宜掉以輕心。

反之,內地企業卻在生產線完備的情況下,因缺乏資金及海外需求而出現經營困難。「實體經濟」是「金融市場」的基礎,但「金融市場」的走向卻可以反過來動搖「實體經濟」。

對於內地來說,在美國正式開打金融戰之前,內房市場已提早爆破,現時仍沒有發生經濟上的「骨牌效應」。

若非如此,當年內地製造業受美國政府壓迫,廠商的資本或有可能進一步走進內房市場並會把樓價進一步推高。內地政府在受到美國壓迫之際,毫不手軟的整頓內房及各行各業,難免會造成「外憂內患」的情況。但若於當時「放手」,則恐怕亦會同樣陷入日本及韓國現時的「金融泡沫」的危機。

近日,美聯儲又再傳出「減息」的消息,但值得大家留意的是,美聯儲自911恐襲以來,已先後試過至少3次的大幅減息,更不只1次的把利率推至接近0的水平,再加上美國政府的債務正急速澎漲,暫時還沒有任何有關削債的具體方案。

美聯儲需要在2022年起大幅加息之一體兩面,其實亦是需要維持其「幣信」。當時「通脹失控」及連番加息尚不能把10年期國債的孳息壓下去,正是「幣信」受損的象徵。即使美聯儲於本年度第3季起減息,亦不見得會重演多年來股樓齊升的「戲碼」。反之,現時有點「騎虎難下」的美聯儲亦不可能再把利率壓得太低。即使現時普遍估計本年度會減0.75%,於明年再減0.75%,但若通脹重臨,美債孳息率抽高,或匯價走軟程度超出預期,則可見將來的「減息」次數或許比預期少。

這「無聲無色」的「金融戰」,或會變得「沒完沒了」。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