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的最樂觀預測和倒逼邏輯 文:吳桐山

對於恢復通關,最近「路邊社」又對重新開放有新說法,美國駐華大使說中國內地清零會持續到明年年初,之後有一個說法,說明年初會分三波放開,一線城市除北京先試點3個月,然後所有大城市第二波跟進,其他地區第三波,到明年底會結束疫情。

當然,這些消息過去兩年半傳了無數個版本,我不是信,也不是叫你信。但可以藉此說說一些基本道理和邏輯。

第一、所謂明年初步放開,是現時市場上最樂觀最樂觀的看法了,就像現時預測經濟下半年可以復甦一樣,這些樂觀看法要實現要有多個前提條件,最重要一點是不會再有下一波疫情。你覺得這可能嗎?這種想法無異於是一個建基於「天不會再下雨」的預測,根本無可能實現,因為天一定會再下雨。

因此最樂觀估計是明年初,最悲觀估計是永遠。通常最樂觀和最悲觀都不會出現,出現的應該是中間情景,也就是會在地球爆炸之前的某個時間點重新開關。這不是說了等於沒說?是啊,都是廢話,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

新人接任要搞清楚「壞賬」

在會計制度上,如果一筆錢,持續多年你都無法預計什麼時候可以收回來,那就應該列為壞賬,假設不會再收回來。將來萬一能夠收回,那是一個意外驚喜。後任特首李家超說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和內地探討通關條件,許樹昌也建議一上任就跟內地說清楚是不是仍然維持「動態清零」作為通關條件。我理解,不是上任就有機會通關,而是想搞清楚是否要列作壞賬。不過我認為即使如此,香港是不會搞得清楚通關條件和是否堅持「動態清零」的。

其實會有很多情況造成最樂觀預測落空,其中一點是病毒再變種。病毒會變種,這不是新冠病毒的特性,流感病毒也每年變種。最大問題是,已經有證據說明,對某個新冠病毒分支的感染,會產生廣域的免疫作用,也就是你感染過奧密克戎,對其他變異毒株都會有一定免疫作用。可能不是免於感染,而是免於重症。海外包括香港的人,已經重複感染或接觸過奧密克戎,但內地只有極少數人接觸過,病毒再有變種出現的時候,海外的重症率會保持低或更低,但內地就未必。這種情況就很難要內地通關。

第二、難道永遠不通?大家要明白一種基本邏輯,叫——倒逼。絕大部分人、國家,其實都是基於倒逼的邏輯去做事,簡而言之,「不得不」的時候再做,否則就不做。

你身邊很多年輕朋友,是不是年輕的時候就揮霍青春,明明有好對象不去珍惜,非要等到三四十歲了,再不結婚就註定孤獨、無後終老了,才「不得不」去——好吧,湊合能過日子就結婚了吧。絕大部分人都是這麼做事的。

國家亦然。美國的債務問題不是始於今天,所有人知道這樣下去遲早會爆,但同樣是拖了這麼多年。哪怕通脹問題其實一早已經嚴重,但聯儲局半年前都仍在掩耳盜鈴,說通脹是「暫時性」,不想大幅加息。一直拖到通脹爆出40年新高,民怨滔天,再不解決就要完蛋的時候,才「不得不」大手加息。不分男女、不分大國小國,都是基於這種不到「不得不」就不做的邏輯做事的。

歐美更爛我們無須通關

這樣就好理解了,什麼時候會通關?你覺得咱們到了「不得不」通關的時候了嗎?顯然沒有。之前有個重要會議開會,開會前一天,美國公布首季度GDP負增長,我就知道一定會堅持「動態清零」,結果會議之後,強調要「始終堅持動態清零」。我們不得不開嗎?美國都負增長,比我們差多了,我們生命至上,經濟上付出多少代價,但仍是值得的。關鍵是,我們還是最好的,為何要改?就是這麼簡單。

什麼時候「不得不」,當繼續不開關,會造成我們情況極差,遠遠比別人差的時候,就「不得不」了。偏偏整個美國、歐洲現在都瀕臨經濟衰退,甚至是滯脹。別人比咱們還差,咱們怕什麼?歷史的轉折點只有在「不得不」的時候才會發生,除非別人歡欣鼓舞、咱們苦不堪言。如果這一天永遠不會出現,那我們就已經稱霸世界了。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