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對23條立法不再感到擔憂 文:文 武

政府啟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公眾諮詢,一部分政界人士感覺到,民間對23條立法並沒有太大反彈或不滿,甚至是不太關心。民間對23條立法的關心程度大幅度下降,這是普遍都能感受到的社會現實,這種現況反映出的並不只是「政治冷感」,同時也反映出,市民大眾已經從《香港國安法》的實踐中,對維護國家安全立法,有更全面準確的認知,不再輕易受人誤導,對23條立法不再感到擔憂。

政府將完成23條立法,視為今年的工作重點,不僅政府內部全面動員,立法會、區議會、地區「三會」,乃至社區關愛隊,都已動員起來,要求全面協作,主動向市民講解立法的意義和相關內容,解答市民的疑惑。

不過,立法的公眾諮詢期展開以後,並沒有像2003年首次立法時那樣,在社會上出現較強烈的反應,市民大眾對立法表現得並不十分關注,也沒有提出太多疑問和擔心的事項。

市民對23條立法的關注度大幅度降溫,反映出社會已經出現較大的變化。首先,在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之後,反中亂港勢力再無空子可鑽,無法利用選舉制度的漏洞,滲入立法會和區議會,無法利用這兩個平台,挑起矛盾,散佈偏激言論和虛假的信息,煽動起社會強烈反對的情緒,這是社會表現出「政治冷感」最主要的原因。

香港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期,一直存在政治過熱的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關係緊張,社會對抗情緒高漲等問題,給香港帶來十分嚴重的問題。而導致這種狀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一直未能落實23條立法,讓境內外的反中亂港分子,興風作浪,以各種方式,挑撥矛盾,放大矛盾,激化社會,達至「亂港遏華」的目的。現在,社會平靜下來,出現了「政治冷感」,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落實了《香港國安法》,完善了選舉制度,堵塞了漏洞。

其次,市民大眾不太關注23條立法,也反映出市民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工作,已經普遍感到放心。與2003年首次立法時最大的不同,當時,香港剛回歸不久,大多數市民未能準確理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反而比較擔心立法之後,有可能令個人的自由受到限制,當時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立法猶如在市民頭上懸掛了「一把刀」,搞得人人自危,因而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

但事實上,正如特首所說,訂立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只是一種保護性的法律,主要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和活動,而且,依法普通法的原則,有較高的定罪門檻,香港也有完善的司法體系,一般市民很難出現誤墮法網的可能性。這樣的事實,只靠嘴上講,文字上表達,很難令普通市民真實地了解,反而,幾句帶有恐嚇性的話語,卻能令許多人對立法感到擔心和畏懼。這就是2003年立法工作引起社會較強烈反彈的原因。

不過,2020年落實了《香港國安法》之後,3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極少數有意破壞香港社會穩定,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才會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而且,香港也一直依法執行《香港國安法》,所有的案件,均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充分保障被告人的權益之下,進行公平、公正的審訊。這些事實,市民大眾都看在眼裏,對23條立法就比較放心,不會再輕易受人誤導。

再者,經歷過2019年的黑暴動亂,絕大多數市民都親身感受到,沒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保障,將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僅不可能由混亂中產生市民所期望的民主、自由,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表達自由,也會被暴力侵蝕,市民的安寧生活也將失去。因此,市民大眾整體上,已經明白制定維護國家家安法律的重要性,因而,今年再次推動立法,市民普遍認同和支持。

社會整體對23條立法表現得比較冷靜,關注度不如2003年高,並不表示政府不必加強立法解釋工作。正好相反,強化立法解釋和宣傳,讓大多數市民都能對立法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更好地落實和執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這也是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必要舉措。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只有讓絕大多數市民都能明白立法的意義和內容,未來才能更好地履行義務,遵守法律。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